孩子磨蹭其實不是問題,可能是因為大人太著急。
網上有個視頻,讓人看了忍俊不禁:
幼兒園門口,一個小萌娃腳蹭著地面一步一步往前挪。
遠處的保安大叔看到後,趕緊示范怎麼邁大步,奈何小可愛自顧自邁著小碎步,總是離大門『十萬八千裡』。
任老母親眼神凌厲,娃自巍然不動!
不親自養個娃,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孩子能磨蹭到什麼境界:
臺燈旁的蚊子都被熬睡著了,他的兩頁字還沒寫完;
等你鋪好床放好睡衣,他的牙膏蓋還在和牙膏『依依話別』;
一番雞飛狗跳,終於要出門了,他和鞋子還能再較三分鐘勁……
以前讀育兒書,總覺得對孩子要有耐心,要慢慢引導。
等自己做了老師、做了母親後才發現,一個孩子一種性格,要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根本就不能一概而論。
《兒童性格心理學》中將孩子的性格類型分為4大類:
表現型、思考型、領導型、親切型。
教育,不僅要因材施教,更要『對症下藥』。
應對不同性格孩子的磨蹭,催法自然也不同。
表現型孩子的特點:
開朗,熱情,自信,樂觀,膽子大,愛表現,充滿活力,好奇心重,三分鐘熱度。
表現型孩子,性格特征非常外露。
在我們身邊,那些說話最大聲、見人最熱情的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傾向於表現型。
催這類型的孩子,可以先從他們『喜歡挑戰』的特點入手。
這個時候,父母要建立起規則。
而且一旦規則建立,必須要嚴格執行。
當孩子完成任務時,及時給他表揚和獎勵,如果完不成,就得接受懲罰,哪怕孩子哭鬧,也不能破壞之前制定的規則。
但是任何一套方法,用久了都會失去效果。
這種因為持續作用而產生反效果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超限效應』。
這時候,可以嘗試換個策略。
比如偶爾說說反話:
『我覺得你可能完不成這個任務吧』
或者放低姿態,讓他們的驕傲感得到滿足:
『我可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吧?
』
之後,你就又能看到那個活力四射,加足馬力向前沖的『火箭』孩子了。
思考型孩子的特點:
內斂,含蓄,嚴謹,細膩,善於思考,沉著冷靜,重視邏輯,遵守規矩,理性又敏感。
我的一個學生,每次上臺表演都喜歡排在最後一個。
你催他往前站,他都會說:『不著急,最後一個上臺也挺好』
有一次,她媽媽讓我把他安排到了比較靠前的位置。
他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隻是安靜地走到了隊伍前面。
可等到一上臺,才發現出問題了:他上場後非常緊張,連說話都是磕磕巴巴的。
找機會和他溝通完才知道:他每次都站在最後,是因為他怕自己表現不好,想先看看別人都是怎麼表演的。
慢條斯理的背後,是他們謹慎敏感的心。
思考型的孩子,平時最愛說三句話:
『你先別急』
『再等等』
『我再想一想』
他們喜歡所有的事都能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走,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好說話,但如果大人貿然打亂他們的節奏,就很容易讓他們感到不安。
如果你覺得他們比較磨蹭,用強制、嚇唬、威脅的方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起反作用。
與其幹著急,倒不如耐下心傾聽,多問他們幾句:
『你的想法是什麼?
』
『可以告訴我你的原因嗎?
』
等他們說出想法後,再表達你的意見和感受,一步一步引導他們把想法落實到行動。
領導型孩子的特點:
勇敢,堅強,強勢,堅定,喜歡贏,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目標明確,不肯輕易妥協,喜歡制定規則,既愛面子,也樂於反抗。
朋友的兒子從小就是學霸,自律性非常強。
一開始,她經常主動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後來發現孩子對她的計劃總是提出質疑,甚至有時故意唱反調。
一個覺得對方太叛逆,一個覺得對方管得太多。
其實,指導型的孩子,是很有自己想法的,這類孩子特別討厭被『管』。
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自己對付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方法:
忍住不催不陪,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大人不幫忙不糾正。
從大人催,到孩子自己制定計劃,從被動變主動。
果然,孩子的磨蹭問題立馬改善了很多。
平時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到一些家庭決策中來。
領導型的孩子,與其拽著他走,不如放手。
親切型孩子的特點:
羞澀,謹慎,溫柔,和善,有好人緣,卻不懂拒絕,是個慢性子,既安靜又謙遜,願意聽從別人意見,喜歡把什麼都藏在心裡。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妹妹白皇後偷吃果塔,把吃剩的渣滓藏在了姐姐床下。
本來她想說實話,但當母親一直催問時,她反而因為害怕,閉口不說了。
這是因為,在四種性格類型的孩子裡,親切型的孩子最膽小。
他們感受情緒的能力非常強。
當你說:『能不能快一點』
他們心裡想的是:『媽媽生氣了』
你越催得急,他們越緊張害怕。
你提出的是問題,他們感受到的是情緒。
《西爾斯親密育兒》書中有句話:『父母的親密接觸,是讓膽小的孩子敞開心扉的秘訣』
在和親密型孩子溝通時,可以試著采用一些肢體語言。
比如:
蹲下身,保持目光平視,
說話時,拉著他們的手,
語速慢一點,緩一點,
還有,不要吝嗇你的擁抱。
不著急,不發脾氣,慢慢引導,才是應對這類孩子磨蹭問題最好的方法。
教育,是父母和孩子間的一場『善意的合作』。
性格沒有好壞,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不指責,不貼標簽,多點耐心,平等交流。
從性格特點出發,幫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才是改善孩子行為問題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