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並非兒童社交密鑰,父母可能在坑娃。《網路文章》

在幼兒長到三歲以後,他們身上的社會性便開始顯現,此時的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和他人建立起社交關系。

不過雖然小家夥們渴望交朋友,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卻可能頻頻受挫。

事實上,孩子們的社交過程與成人設想的大為不同,想要小家夥們快速地融入到社交群體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通常大人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總會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比如說讓他們主動發出交友申請『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雖然說這很符合成人社交法則,但是對於兒童而言,這句社交『金句』卻並不一定奏效。

前段時間佑佑從老家來到城裡上幼兒園中班,佑佑的父母很擔心小家夥不適應城裡的生活節奏,但是好在小家夥的適應能力很強,對於上幼兒園這件事也並不排斥。

不過在一周以後,小佑佑還是遇到了一個『大煩惱』。

『媽媽,他們不願意和我一塊玩!雖然答應了老師要和我做朋友,但是卻不願意和我一塊玩遊戲!』當聽到兒子帶著哭腔說出這句話時,佑佑媽有點心疼。

在認真地想了想後,她對孩子說道,『你可以試著主動發出遊戲申請,比如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在佑佑媽看來,主動發出申請通常會得到禮貌的回應,孩子被拒絕的概率很小。

不過,現實很快就打了臉,這句在大人看來很有效的『詢問』卻沒有幫助佑佑打破社交尷尬的局面。

『他們還是不願意和我一塊玩,有的還會直接拒絕我!』

本以為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沒想到卻滿含了兒童社交的智慧,這著實讓佑佑媽有一些摸不著頭腦。

看似積極主動地社交申請為什麼不能夠幫到孩子?

在大人看來,主動詢問對方是否可以一起遊戲是一種非常積極主動的社交方式,而且對方出於禮貌通常而言不會明確拒絕。

但是事實上,兒童社交有著不同於成人社交的特殊性,並且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孩子們發出了社交申請的詢問以後,他們有大概率不會得到熱情友好地回應。

一旦發出詢問,就意味著給予了對方拒絕的機會,而且同樣作為孩子的對方,也會因為缺少社交技能而無法給予積極地回應和反饋

也就是說,對方的拒絕並不一定是出於惡意,很有可能隻是因為他們也缺乏社交技巧

雖然說在父母看來,主動發出社交申請可以增強孩子的社交存在感,但是,如果這種存在感得到的是消極的反饋的話,那麼,這難免會消磨孩子的社交熱情,從結果上看,這樣的社交引導並不如人意。

就像邁克爾湯普森博士說的那樣,有很多家長把有禮貌地表現和高效的社交技能混淆了。

當孩子遭遇社交煩惱時,家長們如何利用兒童社交法則給予引導?

小夥伴們所進行的遊戲是否有趣,他們的遊戲內容以及規則是什麼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默默觀察來獲得,比起貿然加入其中不如先弄清楚遊戲的『套路』更加高效。

弄清楚了小夥伴們的遊戲目的以及遊戲需求,那麼孩子在之後加入其中就會容易許多。

當孩子能夠對對方的遊戲給予好評的時候,那麼,這就會讓對方明白自己並非是來惡意搗亂的,這也就能夠更容易在對方心裡建立起基礎好感

於此同時提出可以引發討論的問題,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掌握了社交互動交流的導向。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即便是好心建議,也不能夠過於強勢地對對方指手畫腳

在對方默許孩子加入其中以後,這時候小家夥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規則來進行遊戲,盡量減輕小夥伴們的反感。

然後再試著做出一些有利於遊戲的貢獻,比如說幫助他人完成遊戲內容,這不僅可以拉近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的情感關系,也能夠讓遊戲更加高效,進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

在兒童社交中,社交申請時的詢問並不一定能夠奏效,相比之下,默默觀察後再找機會加入其中會更加靠譜。

成人在引導兒童社交的時候,家長應該擺脫自身固有的成人社交的局限,現在孩子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社交技巧的指導

枕邊育兒寄語:

單純的一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並不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快速融入群體之中,家長們應該對兒童社交法則多加了解。

切實、可行、有效地社交引導,才能夠有助於孩子之後的社交技能發展,在這一點上,父母們是不能夠敷衍了事的。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