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兒子上學的路上,同學媽媽小雅向我吐槽:『你知道嗎?
今天我被兒子嫌棄了?
』
事情的起因經過很簡單,早上出門的時候,小雅提醒孩子要記得帶好水壺,孩子點頭回應了,可臨出門的時候,孩子又忘了這件事,虧得小雅再次提醒,孩子才倒回去拿了水壺。
原本這是件小事,但小雅不依不饒,以媽媽的身份數落孩子,理由翻來覆去都是那幾個:做事不用心、忘性太大等!
孩子一開始沉默不言,隻是聽著,可小雅越說越起勁,孩子終於忍不住了。
他朝著小雅大吼:『夠了!你能不能像別人的媽媽那樣,溫柔一點,少嘮叨一點,一天天聽你囉嗦都快煩死了!』
孩子的話,讓小雅忘了責備,隻是愣在當場。
回過神後的小雅,氣湧上心頭,一邊向我描述事件的經過,一邊用期待的眼神望著我,希望我能附和她一起責備孩子的不懂事。
同為人母,我能理解小雅的心情,但並不認同她的教育方式。
在咱們中國流傳一句俗話『一代無好妻,十代無好子』,足以可見媽媽這個角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媽媽過分嘮叨、囉嗦,對孩子成長並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這個育兒錯誤,我也在兒子小時候犯過,總是擔心孩子不長記性,所以同一件事反復多次提醒,一直到兒子反問我:『媽媽,你為什麼就不能相信我一次呢?
』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自以為的關心,對孩子而言成為了不信任與不認可,所以也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學會了『有效閉嘴』
而事實證明,我做對了!隻提醒孩子一次的話,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兒子不僅快速記住了,而且還記得很用心、很牢。
因為兒子自己也明白,媽媽隻會提醒我這一次,我如果忘記了,所有的後果就會由我自己來承擔。
相反,媽媽通過反復嘮叨的做法,容易導致孩子的惰性,孩子會認為反正我忘記了,我媽媽也會提醒我。
嘮叨型媽媽,隻是一廂情願地付出,並沒有得到孩子均等的回報,而且一旦處理不好,也很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緊張。
除了嘮叨型媽媽之外,還有以下兩種媽媽也不受歡迎,跟『嘮叨型媽媽』一起並列為3種媽媽愛娃同時更是『坑娃』的典型代表:
愛比較的媽媽
我經常聽見不少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孩子成長的參照物,口頭禪動不動就是——
『你看XX家的孩子考試得了100分!』
『XX家的孩子讀書從來不用父母監督,考試年年得第一』
『XX家的孩子,鋼琴考試過了十級!』
我能理解為人父母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態,希望用一個榜樣來刺激孩子成長,但是我們千萬別忽視了『別人家孩子』所存在的教育隱憂,深層次來解讀這就是道德脅迫與打擊挫敗。
一如我,曾經也是與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拼勁去較量,感覺自己活得特別累。
長大成為人母後,我就堅決不踩這樣的育兒大坑,激勵孩子,但是從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要想孩子更優秀,一天比一天進步,最好的參照物,我認為是他自己,一如,我跟兒子之間的對話常常是:
『兒子,我發現今天你畫的圖比上次好看多了』
『兒子,這次考試你得了96分,比去年進步了2分,你真棒!』
正是因為我的鼓勵與贊美,兒子從沒有消極負面的心態,遇到困難或是偶爾考試失利,他總是揚起小臉蛋,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媽媽,請相信我,下次我會考得更棒!』
這就是『比較教育』與『鼓勵教育』之間的區別!
把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的媽媽
我接觸的媽媽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孩子放棄了所有,心甘情願成為了全職媽媽。
眾所周知,全職媽媽的艱難在於家庭與經濟的兩難平衡,手心朝上的日子的確不好過,所以一部分媽媽就把自我犧牲這筆賬,悉數計入孩子頭上,動不動就是『媽媽都是為你好』、『媽媽若不是為了你』等等。
我能理解媽媽們急於求得認同的心理,但也希望媽媽們能夠冷靜地換位想一想,用這種情感綁架的方式來控制孩子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在你的指令安排之下永遠循規蹈矩。
那麼,反過頭來想一想,此舉是不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快樂?
一切遵從媽媽指令而為的孩子,將來會不會又重復媽媽同樣的人生?
在與孩子的交流,我是比較民主的家長,除了幼時的衣食住行會替孩子包辦之外,更多的決策權交給了孩子自由來決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擇興趣班。
還記得我兒子當時要選一件紅色的衣服,相對來說比較女性化,我隻是給出了建議,並沒有阻止,而是尊重了他的決定。
事後,我建議孩子穿這衣服跟小區孩子一同玩耍,如果大家都覺得好看,第二天再穿著上學,兒子欣然答應了。
結果可想而知,面對小夥伴不解的眼光,兒子也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當天晚上,兒子就對我說:『媽媽,選衣服我不在行,以後你多幫我!』
這種『放手教育』,既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又贏得了孩子心甘情願的尊重,何樂而不為呢?
[與所有媽媽共勉之]:要想孩子快樂成長,長大有出息,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3種類型的媽媽,否則孩子深受其害的同時,將來也很難有大出息。
關注我:我是萌娃大隊,一位普通但有經驗的二胎媽媽,我將和你掏心掏肺聊點實用的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