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大火的電視劇,必須是央視開年大戲《人世間》了。
開播以來一度沖上央視收視第一,觀眾的紙巾更是哭濕了一包又一包。
這部熱劇昨晚收官,看完全劇,不少觀眾大喊:周秉昆讓人心疼!
《人世間》改編自曾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梁曉聲同名小說《人世間》,講述了以周家為代表的三代人,在歷史的車輪中的成長軌跡和相濡以沫的溫情。
《人世間》裡,周家有三個孩子:聰明好學又有主見的大兒子周秉義、從小就是漂亮學霸的二女兒周蓉、老實憨厚有些『笨』的三兒子周秉昆。
周秉昆是三兄妹中的小透明。
周父帶著兒孫跟街坊拜年時,把北大畢業的哥哥姐姐領在前面,介紹哥哥娶了省長千金,姐姐嫁給了著名詩人,卻隻字未提這個在哥哥姐姐家庭缺位的十多年裡,獨自撐起一家正常運轉的小兒子。
這個春節,周秉昆過得十分傷心。
滿腹委屈的他跟有出息的哥哥打架,也和周父在火車站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他是想為自己正名。
在這之後,他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為先富起來的人。
即使成家立業,即使比哥哥姐姐會賺錢了,他還是會痛哭流涕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我爹我媽滿意我……』
留言區留下了上萬條『感同身受』、『人間真實』的評價。
我們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01
缺位的父母認同
缺失的自我認同
不被父母認可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人世間》的觀眾評論讓人看了心疼。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
孩子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很難接觸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他們會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模仿父母的行為,並且不加選擇地完全吸收。
於是,那些從父母處獲取的,不認同自身的信息,便被他們當做普世真理,銘記於心。
長此以往,孩子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
湖南衛視節目《少年說》上一位學生的心聲,正是這一段關系的真實寫照。
女兒總是受到來自父母的打擊,即使學習有了進步,也還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逐漸地,女兒也覺得自己很差。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曾說:『沒有自信力的孩子,會過於擔心、害怕或令他人失望,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造成他們無法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績』
02
父母的認可
決定孩子的未來
不要讓你的惡語,毀了孩子的自信與未來。
父母如果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可,孩子將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機制和自我選擇的能力,這將是孩子活出自我,取得成就的動力。
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家傑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
谷愛凌在2022北京冬奧賽場上除了掙得兩金一銀外,還給觀眾留下了絕地反擊的精彩瞬間。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她第二跳即使摔倒,也輕松自在,沒有對輸的恐懼,在第三跳時完美逆襲奪金。
她的自信與勇氣,源自奶奶和媽媽愛的鼓勵。
從小,奶奶就愛說:『我們愛凌是最棒的』即使跑步得了第二,奶奶也會在人群中大聲用英文喊:『太厲害了愛凌!』
媽媽也會在她13歲第一次參加成人比賽失利時抱著她說『我為你感到驕傲』
就這樣,她長成了自信陽光的孩子,會安慰比賽失利的對手,會對著網絡惡評回應道『不喜歡我是他們的損失』,會在文體全面開花。
2.不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
13歲男孩天天因為成績不理想被父親責備,加之父親總是拿他跟別的孩子作比較,傷心又憤怒的天天留下幾句話便離家出走。
『親愛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你不該有我這有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小小的便簽,寫滿了孩子的委屈與悲傷。
不要總是拿孩子作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花朵,作為父母,應該比孩子先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就如《人世間》裡的周家小透明周秉昆,他不如哥哥姐姐學習好,有出息,但是他卻是三個孩子中,最孝順,最細心,最善良的那一個。
3.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恐嚇成了常見的親子相處方式。
可孩子並沒有在棍棒下變得厲害,他們會認為家長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優勢,自己的觀點並不那麼重要,久而久之,更加抗拒表達。
想要讓孩子有主見,需要家長耐心引導,將孩子從被動接受的家庭角色裡轉變成參與者,讓他們樂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檢查孩子功課時,不再用『講,講得不行重新講』,而是換成,『小老師,這個地方我還不懂,可以再給我講講嗎?
』孩子在這樣的期待中,更加願意表達與展示自己。
教育家王人平說過:『孩子是因為被看見,被尊重,被肯定,才會做得更好』
擁有父母贊美的孩子,做得會更好。
擁有父母肯定的孩子,最幸運。
——END——
關注『童程童美』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