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媽《ID:cc-bama》
很多媽媽留言娃自己做事講條件的問題:
今天就馬不停蹄的來交作業了,厚著臉皮求表揚!
其實這個問題,幾乎娃娃都有!前幾天閨蜜還找我來訴苦,說最近4歲的兒子特別愛講條件,常常『要挾』她。
比如某天晚上,時間已經很晚了,本來閨蜜就著急,因為喝奶、洗漱這些睡前的事都還沒做,可孩子卻提出來要看一集英語視頻和讀一本蒼蠅小子。
雖說都是學習上進的好事,但考慮到時間原因,閨蜜並沒有都答應,隻允許做一件,她兒子卻張口就來:
『你不讓我看視頻,我就不喝奶』
『不給我讀繪本,我就不洗漱!』
閨蜜當時就懵了,因為知道『講條件』、『討價還價』的危害,所以她其實極少赤裸裸地用『講條件』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比如非常常見的:
-
『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
-
『快點吃飯,多吃點,吃完才能看動畫片!』
-
『先刷牙洗臉,都收拾清了才能講睡前故事!』
『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
『快點吃飯,多吃點,吃完才能看動畫片!』
『先刷牙洗臉,都收拾清了才能講睡前故事!』
但孩子還是出現了『講條件』的問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為什麼會講條件?
先給大家吃個定心丸, 講條件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也不需要『一棒子打死』。
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是孩子 思維成熟、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一種表現,這種現象通常在孩子3-4歲時出現,5歲以後會更明顯。
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必經階段。
2歲之後,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說『不』。
他們的表達方式,簡單而粗暴, 不被滿足就滿地打滾。
3、4歲之後,孩子邏輯思維更加強烈和清晰,他們開始探索除了哭鬧還能有什麼方法更容易獲得『利益』,比如 講條件、談判等等。
5、6歲後會更『圓滑』,『手段』也更高級,比如 會口是心非,會自圓其說、甚至引你入坑,別問我怎麼知道了,我被CC不知道套路過多少回了。
看似他們是在對付父母,但其實是他們 掌握了更多生存的技能。
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父母:我長大了,不想隻聽你們的安排,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能夠自己做主,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這樣看來,孩子愛講條件還是一件好事?應該鼓勵?
那倒不是。
雖然講條件是孩子的一個必經階段也是一種能力,但如果不加以引導,濫用的話,危害也是很大的。
講條件的弊端
讓孩子失去主動性
這一點顯而易見。
經常講條件的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那就是『為了得到什麼才去做某事』。
比如一開始提到的場景,在孩子的認知裡就是為了下樓玩才寫作業,為了看動畫片才吃飯,為了聽睡前故事才洗漱。
他不會思考寫作業、吃飯、洗漱到底是為了什麼,因為 他們所關注的重點不是如何做好以及做好這件事的意義,而是集中在父母承諾的『好處』上。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 有好處就做,沒好處就不做的局面,進而破壞孩子做事的主動探索意識和積極性。
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經常講條件會讓孩子覺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條件』來解決。
比如傷害了他人用金錢彌補,用物質代替陪伴,將感情建立在利益之上,等等。
還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 隻做對自己有益處的事情,不肯吃虧、不願付出,稍微有一些困難或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就會避之不及,這樣會形成孩子 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非常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需要注意什麼?
不要隨意獎勵
跟媽媽們聊天發現,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講條件的,而是本著通過獎勵的方式來引誘激勵孩子。
比如:
-
『你多吃點飯,吃完飯獎勵你吃一個冰激凌』
-
『你快點寫作業,寫完讓你看2集動畫片』
-
『你好好練琴,考級過了之後我給你買雙新鞋子』
『你多吃點飯,吃完飯獎勵你吃一個冰激凌』
『你快點寫作業,寫完讓你看2集動畫片』
『你好好練琴,考級過了之後我給你買雙新鞋子』
這樣的出發點不錯,短期之內也會立竿見影,但 從長遠來看,獎勵是無效的,甚至可能有害。
有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找來了一批學生,讓他們在實驗室裡解一些智力難題。
實驗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有的學生解出難題,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德西把學生分為了兩組。
第一組,依舊是解出難題沒有獎勵;第二組,每解出一道難題,就給一美元。
第三階段:是休息時間,學生們可以選擇休息,或者繼續解題。
這項實驗,會把他們是否會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程度的指標。
實驗發現,在第二階段時,第二組 《獎勵組》解題時,確實更努力,但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
而第一組 《無獎勵組》,有更多的人會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加。
通過這個實驗,德西得出結論,在進行一項自己感興趣的的活動時, 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美國和以色列的更多研究表明, 獎勵不僅會扼殺興趣,並且會削弱孩子們的工作質量。
獎勵是一筆交易,當孩子們渴望獲得獎勵時,會傾向於采取 最低的成本獲得獎品,同時也會為了獲得獎勵而去和大人講條件。
雖然獎勵比講條件聽上去好那麼一丟丟,但實際也屬於講條件的一種。
注意隱形的講條件
有一種講條件是非常隱形的,我們常常難以察覺,但它卻真實存在,開頭的閨蜜就是這種情況。
雖然她沒有明顯的『講條件』,卻 存在著很多隱形的講條件的習慣。
比如寫作業和吃冰淇凌這兩件事。
孩子寫作業一向積極主動,冰激凌很久沒吃了偶爾吃一個也沒問題,但當孩子到家後提出,媽媽,我可以先吃一個冰激凌再寫作業嗎?
閨蜜則很自然地就說,還是先寫完作業再吃吧。
猛一看,這裡邊並沒有講條件,隻不過是做事情的順序變了,而且孩子也沒有任何異議,很愉快地達成協議並執行了。
但實際上,這裡面有閨蜜一個 隱形的心理活動:後吃冰激凌能夠促進孩子快點完成作業。
直白點說, 這就是在講條件。
其實大可不必。
因為,寫作業和吃冰激凌兩件事原本是沒有直接關系的,為何非要強行掛鉤呢?
寫作業是分內之事,那些沒有冰激凌的日子也照樣在寫,為何在有冰激凌的時候,就成了先行條件呢?
正是這種 不正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削減了孩子原本『無條件』的學習和做事熱情。
這類情況,建議大家痛快答應孩子, 沒問題,先吃冰激凌!放心,作業他會照寫不誤。
要有底線
大多數孩子一開始的『講條件』都是在 試探父母,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有底線,大部分孩子都會慢慢改變的。
如果父母不能堅守,或者在孩子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威逼下心軟的話,孩子自然會成為講條件的高手,通過要挾父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要把底線明朗化。
底線以下不能妥協的問題,不要怕孩子哭,溫和的堅持,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的行為。
底線以上可以變通的問題,可以多給到孩子一些決策空間,與孩子協商,讓孩子也有『自己說了算』的體驗。
父母與孩子就像彈簧兩端,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守好底線又不過於強勢才是最好的狀態。
如何應對孩子講條件?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愛講條件的習慣,該如何解決呢?
面對孩子講條件,直接妥協的結果是孩子變本加厲,直接回絕則會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 不妥協也不拒絕。
不正面回答是和否,而是明確告訴孩子,這 兩件事之間的關系,以及 做或不做的原因。
比如孩子說,如果你不答應給我買肯德基,我今天就不寫作業了。
不用著急回答行還是不行,而是告訴他,寫作業是作為一名學生的義務, 它不取決於我們願意不願意,而是取決於我們應該不應該。
寫的好處不僅在於我們可以學到更多好的知識、擁有好的成績,不寫還會承擔自然後果,比如老師的處罰。
當然了,如果很久沒有吃肯德基了,哪怕今天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們也照樣可以吃,如果最近剛剛吃過,哪怕作業完成的很好,也一樣不會買。
因為吃炸雞取決於我們吃油炸食品的時間和頻率,而非作業。
當孩子漸漸明白了事情與事情之間的關系,自然也就明白了正確的處理方式。
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
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