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爸
本文由|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孩子犯錯,我們被老師叫過去談話,在老師某些時候不留情面的訓斥後,我們都會自覺臉上無光、顏面盡失,那麼接下來,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犯了事兒』的孩子?
我們要做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緩沖器,而不要做放大鏡:
消化老師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平復好心態,和孩子溝通時對事不對人,把著重點放到解決問題,而非宣泄情緒上。
但是落實到具體情況下怎麼和孩子溝通,有家長提出了困惑和苦惱:
而恰好最近網傳的某爆火視頻,完美契合了我們上次談論的主題,它從方法論的角度,很詳細地告訴我們,遇到此類情況,我們要『如何做』。
中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賀嶺峰,因為女兒同樣一道數學題錯了4遍,被老師『請』到辦公室談話,在遭遇了老師劈頭蓋臉的數落之後,這位心理學教授回到家對女兒的回應,堪稱教科書式的最佳模板。
先放個完整視頻:
賀教授女兒的老師是個『廢話不多說』派,電話裡沒有前期鋪墊,見了面也省略寒暄,直接開門見山,上來就訓: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什麼事了?教育的事全部推給我們學校的老師啊?』
『孩子的作業是你簽字嗎?』
『簽字之前你檢查嗎?』
『檢查了為什麼你家孩子同一道題居然能連著錯四遍!』
『你怎麼當家長的?』
……
堂堂心理學博士、教授,在辦公室像個小學生一樣挨訓,這導致賀教授回到家後短暫性地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了一會兒,飯桌上一直不言語,直到女兒試探性地問他:『爸爸,我們老師是不是找你談話了?』
而賀教授的回應,常爸要在此處敲黑板劃重點了:
這是公式,可以直接拿來套用!根據遇到的不同情況,直接代數《事》據《情》!
賀教授對女兒說:『老師說你最近的考試,數學的卷面明顯比以前整潔多了,通過這件事情看出你學數學的態度比以前端正了,希望你在以後做題的時候認真審題,多驗算,這樣成績才能提高』
此公式常爸又總結延伸了下,大體可以概括為:
一次優秀的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親子溝通=對孩子做出正面評價為鋪墊《且評價要具體,誇到點子上》+提出問題+商量解決辦法+鼓勵孩子一定可以《you can do it》
是不是覺得很實用?
好了,本文到此結束。
雖說全篇最實用幹貨已經奉上,不過視頻中賀教授的一些其他言論,細細品了一下,覺得還是有一些感觸,尤其是最近和原清華附小CBD校區的校長、有28年小學一線教育經驗的李懷源老師直播對談了一次之後,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家長應該在老師和孩子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了更深的體會。
因為一切方法論還隻是表面,最重要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和理念。
賀教授的四分鐘視頻,時間很短,信息量很大,我們來仔細拆分一下:
如果我回來再把我女兒訓一通,那我跟那個數學老師有什麼區別?那隻是宣泄我的情緒,和我的女兒沒有什麼關系。
為什麼我不訓我女兒?因為我覺得,一個人有什麼資格讓人喊你爸爸媽媽,你總得幫人扛一點什麼吧?老師把你訓一下,你回過頭來再把她訓一下,你還是她親《爹》媽嗎?《劃重點1》
最重要的是我女兒的那道數學題,跟我也沒什麼關系。
我才不去管那道數學題呢,數學老師都講不明白,我心理學老師怎麼能講明白?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和我女兒的關系。
我絕不做老師在家庭中的代理人,也絕不做家庭教師。
《劃重點2》
重點劃完了,我們接下來挨個兒分析。
1
做了人家的父母,
總得替人家扛點事兒
賀教授這句話一說出口,瞬間讓人有點想哭的沖動。
之前在男孩墜樓事件,我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需要我們的時候,而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老師生氣,找家長的時候難免『言重』,家長被老師的情緒發泄搞得很不爽,自己鬱積的負面情緒又該向何處發泄呢?
你要是把孩子當成『肇事者』,那他會被認為是老師家長負面情緒的源頭,也會成為這些情緒的出口;
你如果把孩子當成『此刻需要得到幫助的人』,你不但會幫助孩子『頂住』老師的情緒,還能在讓孩子感到安全的環境裡,幫助他從根源上解決成長的問題。
賀教授的一句話,特別能體現出他作為父母的大智慧: 『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和我女兒的關系』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很絕妙的比喻:
親子關系是1,孩子的成長是無數個0,如果沒有前面那個1,你再如何雞娃、你的孩子再完美,你們之間,都將是0。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隻感知到自己憤怒失望的情緒,而忘記了孩子犯錯伊始,他們內心自發產生的『怕』。
之前新聞報道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在學校不小心把玻璃撞碎了,闖禍之後擔心受到懲罰的恐懼讓他難以承受,最終寫了一封遺書,跳樓自殺。
今年5月,西安9歲的小女孩跳樓,也僅僅是因為一篇作文。
老師要求寫一頁半的作文,孩子隻寫了一頁零一行,於是承受不了這個壓力,把自己反鎖在房間,留下『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的字條後,跳樓自殺。
當然,這些極端性悲劇事件背後,有著復雜的成因,三言兩語解釋不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孩子闖禍之後,負面情緒最大的是誰?
當然是孩子自己。
孩子一道題錯四遍,或許在錯第二遍的時候,就已經被老師責怪了,所以當他錯第三遍第四遍,用不著老師批評,孩子自己就會有『完了,又要挨老師批評』的『恐懼預警』。
和經歷暴風雨同樣害怕的時刻,是等待暴風雨來臨。
所以除了我們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也應該被『看見』。
如果我們忽視孩子正在承受的壓力,一個勁兒地宣泄自己的不滿,此時他們小小的身體和心靈,承受著我們雙倍的焦慮和壓力。
而這種難以承受的『怕』,並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隻會讓他們出於『求生欲』,而想方設法隱瞞問題。
在學校闖禍了,不敢和家裡說,怕被罵;
考不及格了,把試卷藏起來不敢給爸媽看,怕被打。
甚至,用生命的代價,躲避這種『怕』。
在孩子並不廣闊的世界裡,那些搞砸了的事情、老師的權威,幾乎等同於『天塌下來』的大事,而父母『災後重建』的方式,會決定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全然倒塌,還是欣欣然向上生長。
所以啊,做了人家的父母,總得替人家扛點事兒。
2
平等姿態的溝通,
共同致力於幫孩子解決問題
我們有時候忍不住做老師負面情緒的放大器,急於要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營』,而和自己的孩子『劃清界限』。
生氣,或者『做出很生氣的樣子』,當著其他人的面,擺出一副『家教嚴格』、『絕不姑息』的架勢,以犧牲孩子的面子為代價,也要表現出自己『認同老師』、『教子有方』。
大可不必。
我們和老師之間,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在和李懷源老師的對談之後,我更加認為,家校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合作關系,而目的也應該很單純:共同作用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我們在老師面前的心理姿態太低,被找家長的時候,很容易因為不經意的『討好心態』,而犧牲了孩子的面子和自尊心。
老師有老師的威懾力,家長有家長的溫情牌,過濾掉老師情緒化的內容,留下真正對孩子成長有益的幹貨性建議,才是明智的做法。
所以我很贊同賀教授的那句『我不要做老師的家庭代理人』
家長、學校,都不容易,所有人都在努力托舉著孩子們的成長,所有人都應該得到尊重。
所以每一次的『找家長』,我們應該抱著這樣的目的去:
我的孩子出現了什麼樣的成長問題、需要和老師共同商量出一個什麼樣的解決方法。
而心態也應該是:不卑不亢、不惱不怒。
我們不要被情緒和面子問題『帶節奏』,而忘記了最初的目的:
我來看看孩子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商量著解決。
如果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我們有不認同老師的地方,也不要在情緒上、當著孩子的面表露,而是想著在家庭教育中要從何處下手,做有益的補充。
形成學校和家長良性的對應關系,才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子開始上小學了,怎麼和老師溝通,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在學校裡出現的問題,我也一直在嘗試和摸索,幫孩子扛點學校裡的事兒,不僅僅是在溝通上做老師的緩沖器,我還得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姿態,給孩子創建一個最利於他、也最讓他舒服的,家校環境。
還是那句話:我們要做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緩沖器,而不要放大鏡!
來源: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本公眾號由耶魯畢業、在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工作多年、目前在哈佛大學讀教育學碩士的奶爸創立,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推薦優質教育資源。
提供大量幼兒英語啟蒙和國學啟蒙在線資源。
原文標題《被老師叫到學校一頓狂訓後,這位心理學教授爸爸這樣做……》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