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來自生活的點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對一個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教育正是一個持續施以水和陽光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不在黑板、不在書本,而在點滴的生活中。
一口氣吃不成個胖子,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潤物細無聲。
教育如同細水長流,不是在某一階段完成,而是伴隨我們一生。
父母教育子女,千萬不能有完成任務的想法。
都說梁啟超教子有道,他的孩子們個個成才。
仔細研究梁啟超的教育方法就會發現,他把教育子女作為自己的終生任務。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他教給孩子們識文斷字,當孩子們大了,他開始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甚至當孩子們成年之後,他還在不斷寫信與孩子們探討人生道理。
父母的格局是子女的起點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和『拼媽』。
這裡所謂『拼爹』和『拼媽』,是拼父母的人文修養底蘊、家庭的道德文化環境。
『格局,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構,它昭示著一個人的胸襟氣度,也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直接反映』
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世界的廣度。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
作為父母,不能隻關心孩子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隻有『養』,還要有『育』。
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父母更應考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
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
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
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在教育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孩子所在的家庭環境不同,性格不同,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就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
有媒體采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在采訪中,可以看到,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卻因為用對了人,並沒有遭到孩子的反感。
廣東狀元張恒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
『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我覺得很適合我』
家庭的氛圍影響孩子的言行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
拼的不是權勢、財富、地位,而是親情關系、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保障。
由於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一起,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有著特殊的作用。
正如顏之推所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句話,人們總是相信親近的人,同樣一個命令,人們總聽從所敬佩的人,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子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氛圍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習慣。
良好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會有良好的習慣。
反之,家庭氛圍不好,孩子們的心理和行為都會出現問題。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成天爭吵不斷,孩子在需要愛的年紀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心理受到影響,就可能會變得叛逆、暴力。
梁啟超即使在流亡日本時,也與妻子相互鼓勵,彼此支持。
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總是稱呼孩子們為大寶貝。
教育不是單純的教給孩子知識及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們人生道理,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才是孩子此生『好教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