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超市還有打折商品!聽10歲兒子這麼說,寶媽才後悔自己節儉。《網路文章》

勤儉持家是很多女性在婚後往往會表現出來的一個良好的品質。

這也算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這種美好的品質是值得發揚和傳承的。

孩子在媽媽教育與關懷下成長,也很容易受到母親這種思想的影響。

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金錢教育,無論家庭是否富有,作為家長的都想要讓孩子培養起省吃儉用的好習慣,避免孩子產生奢侈浪費的現象。

然而,任何事情都會有需要有一個限度。

一旦超出了這個限度,好事也會變成了壞事。

小學雖然並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是他的家庭條件其實很是樂觀。

父母雙方有著穩定的生活來源。

在吃喝住行上他們都有很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然而小天的母親堅持著”窮養”的方式教娃,並且決定一”窮”到底。

這句話是怎麼理解呢?

我們舉個例子,小天的媽媽在為他置辦衣服的時候,常常想著省錢而選擇在網絡上淘回一些二手衣服回來給小天穿。

雖然現在的食材豐富多樣,另外小天的媽媽也有一手的好廚藝,然而為了避免把小天的嘴養尖,他們一家始終堅持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儼然生活在條件有限的舊時代一般。

久而久之,就這樣,節儉的信念深深地駐紮在了孩子的內心,並且時刻影響著小天的日常行為舉止。

看著日漸上升的家庭儲蓄,還有懂事乖巧的小天,小天的母親心裡感到十分的安慰。

在小天二年級期末考的時候,他因為發揮超常,並且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小天的媽媽於是決定解放錢包,讓孩子在超市購買自己想買的零食或者飲品。

然而去到超市的小天第一反應就是直奔臨期打折食品去”淘金”。

雖然他的媽媽一再強調孩子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然而小天還是奔著打折或者買一送一的商品溜達,把商品的性價比看得比自己的喜好要強,一旁的母親心裡卻很不是滋味,”窮養”的方式是不是在哪裡出現了問題呢?

其實,”窮養”孩子確實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良好習慣,並且對於其日後成長也會有很好的指引。

但是這種”窮養”是需要把握好度量的,在保證孩子正常的心智前提下,繼而再磨練孩子的意志,約束孩子的行為,鍛煉孩子的自控力。

相反,一旦超過了這個度量,過度的”窮養”,又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呢?

1. 容易形成孩子的自卑性格

父母日復一日提醒孩子省錢,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知,甚至會讓孩子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這些孩子往往會在生活中小心翼翼,鼠頭鼠尾地生活。

相應地,這一類的孩子獲得感會比較低,從這一方面來分析,他們的自信心也會相對不足,我們常常會發現,這些內心自卑的孩子在人際交往的時候連眼神都是想著避免對視的,從而在溝通與交流上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自卑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形成了孩子在性格上的缺陷,所以”過分的節約”其實是不可取的。

2. 影響孩子的行為與氣質

家長傳導”節儉”的思想給孩子,無非就是想要鍛煉孩子的財商,然而物極必反,把節省的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孩子們是不會輕易嘗試風險的,在面對困難與阻礙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與抗拒。

在”窮養”思想的引導之下,孩子們在未來長大成人,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難成大器。

另外,財商其實是與情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孩子在財商上的消極思想,會決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與氣質。

那麼,家長怎麼樣做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學會節約?

1. 樹立榜樣效應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在這一個通俗的比喻之下,我們都能夠清晰地明白,孩子的行為是受父母行為所影響著的。

想要孩子學會節約,首先要求者也就是孩子的父母,要先提高自身的修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帶動孩子學會節儉。

2. 給孩子做好金錢教育

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拜金”等庸俗的惡習其實就體現了這一類人在金錢觀念上的教育缺失。

為此,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錢的用途,並且提醒孩子錢不是萬能的,人活於世,應該著重於實現社會與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