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業新政策執行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近來網絡上依然有很多不同的論調。
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幾千年來,哪有傳授知識教育還犯罪的呢?
2.大學老師都可以兼職培訓甚至參與企業研發,為什麼中小學教師就不行呢,為什麼現在純粹的非公人員也不能了呢?
3.教培行業這麼多人,一下子都失業了怎麼辦?
4.家長需要,孩子需要,教培行業從業人員也需要,為什麼要趕盡殺絕?
5.教育部出臺這樣的政策,有沒有違憲審查?
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需要回答。
只要我們了解了教培行業改革的基本背景,就了解了改革的底層邏輯。
這些疑問也就迎刃而解,大家會發現這些問題隻不過是最後的倔強罷了。
有人會說,你是什麼態度?
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態度,我認為任何事件都需要通過歷史規律的方式進行解釋,而不是歸結於一個人、一件事左右事物的發展。
四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大量外國企業進入中國。
當時中國教育領域依然沒有多少變化,但是很快初級職業培訓和中級職業培訓就得到了蓬勃發展。
為什麼?因為市場需求太旺盛了,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企業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在往後,鄉鎮企業紅極一時,縣域經濟開始崛起,這就意味著中國開始創建產業鏈了,普通本科開始擴招,高職開始擴招,為當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人才供給。
21世紀,中國加入WTO,實際上中國的少數產業開始在國際上競爭領先優勢,但是絕大部分產業還處於中低端,國家搞了985和211,當然前後差了幾年,當時的目的就是想找一些行業突破口。
這個產業轉型升級在2012年左右達到全面巔峰需求,中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工業鏈、產業鏈、貿易鏈,但是在很多行業領域還是沒有話語權,需要控制更多尖端科技以及部分行業的關鍵支配環節。
那麼這個時候,中國的教育需要幹什麼?
一是培養少數絕對的知識精英即創新型人才;二是培養大量的高水平的工程師,以保持高端生產的優勢。
那麼,我們的教育現在在幹什麼呢?還是在知識灌輸,還在搞教育培訓。
這肯定就與國家的整體發展規劃不一致了。
怎麼辦?嘗試尋找培養創新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同時對職業教育進行深度改革,以高質量工程師人才培養為目標。
這就是基本的邏輯,也是歷史規律,並不是哪個人的想法,而是國家面臨的基本現狀。
今天的教培行業改革,看起來和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如出一轍。
很多人感覺下崗了,天都塌了,實際上大部分人都進行了轉崗轉行,短期的陣痛確實波及上千萬人,但是改革之後國家的整體形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相信這一次教培行業改革之後,中國教育體系的整體形勢也會有一個新的根本性的改變。
有人會問,教育部這麼改革會不會失敗?
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失敗是有可能的;但是改革是一定會推進的。
即使失敗了,也會去嘗試其他的路。
這一點已經毫無疑問了,因為當前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為後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供給了。
那就要嘗試改變。
回過頭來,再看看剛開始的幾個疑問。
1.中國幾千年來,哪有傳授知識教育還犯罪的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白馬非馬』的詭辯論。
教培並不等於知識教育,國家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知識教育平臺和載體,未來的學校教育會大幅度提高質量,課外還有很多非學科類培訓的質量也會得到規范和提升。
學科教培很顯然不符合未來中國國家發展核心問題的整體定位,因而通過法律形式進行打擊是必然的。
就像是汽車行業一樣,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開始限制燃油車了,推廣新能源汽車了。
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
到了淘汰的歷史階段,還掙紮有什麼意義呢?你還問燃油車犯什麼法了,哎,隻能說是嘴硬。
2.大學老師都可以兼職培訓甚至參與企業研發,為什麼中小學教師就不行呢,為什麼現在純粹的非公人員也不能了呢?
這一點,我有時候也把握不準。
但是政策出臺者的核心意圖應該是:中小學教師屬於公務員,基本工作是完全固定而且受限的。
大學老師是事業單位人員,同時他們可能擁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很大可能性,會對社會某些行業產生現實的巨大推動作用。
放開比管住,會對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利。
3.教培行業這麼多人,一下子都失業了怎麼辦?
據我了解,教培行業前些年的收益實在是太大。
當然,作為一個正常的行業的時候,哪個行業的利潤高都是正常的。
現在,作為需要被淘汰的落後產業《滯後產業》,就必然會有很多人失業就業機會。
他們需要轉變行業或者轉變職業,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哪個人如果不為此心痛就沒有良心;但是哪個人還堅持維護這個產業就沒有頭腦。
教育改革關系到民族復興的大事,尤其是未來中國能否在創新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就靠現在的教育改革了。
你不要看現在中國很多行業、很多產業還不錯,或者有了一些優勢《多少行業還是處於劣勢》,這些物質的東西對國家而言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一大批各行各業頂尖的創新型人才,而這些人才隻能是中國教育培養出來。
不可能買過來,也不可能聘過來。
4.家長需要,孩子需要,教培行業從業人員也需要,為什麼要趕盡殺絕?
需要不需要,這個是個體行為,同時也是思想認識問題。
這涉及到一個評價標準問題,以什麼為標準來評價教育改革是最核心的問題。
以家長需要為標準?以學生需要為標準?以教培行業為標準?以國家需要為標準?
不同的標準,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因而問題之爭,就是標準之爭。
在歷史面前,個人的利益真的是微不足道,也無能為力。
我並不是支持個人,或者支持國家,隻是感嘆什麼叫時勢造英雄,什麼叫做順勢而為。
就像互聯網時代,成就了馬雲一樣,大家也要做順應時代和順應規律的事情,這樣更容易成功。
5.教育部出臺這樣的政策,有沒有違憲審查?
哎,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也真是不懂政治。
什麼是國家,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都是教科書上寫的吧。
什麼是政策,政策就是實現統治階級意圖的工具。
當你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隻能說明沒有政治敏感性。
那些教培行業的領軍人物,早就默默地轉型了。
也許是非學科培訓《音體美》去了,也許是直播帶貨去了,也許是轉戰民辦大學了,也許是有機農業去了。
在時代面前,個人是渺小的;在形勢面前,歷史的車輪沒有必要去嘗試。
願教培行業的每個人都能快速地調整心態,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重塑信心,做一個樂觀的人,太陽還會在明天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