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會有高興、憤怒、悲傷、歡樂、驚愕、恐懼、嫉妒等情緒。
有所不同的是每個人對於情緒的表達方式都不同,有的可以控制情緒,有的則被情緒控制。
生活中常常會有如下情形:
與孩子兩句話不和就大聲嚷嚷;工作壓力、身體疲憊對孩子沒好氣;孩子脾氣大缺乏應對方法;夫妻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相互指責抱怨……
假如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整天抱怨和嘮叨,那麼他們的女兒可能會變得尖酸刻薄挑剔,他們的兒子則會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
很多父母恐怕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清楚,比如說常常有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裡明明是擔心,當場反應卻是生氣,去罵小孩說:『你為什麼不好好走?』甚至還揍他。
這種狀況很明顯就是父母的情感表達不當,以不當的憤怒情緒解決父母自己的擔心和焦慮,長期看是很不健康的。
情緒是為人父母特別重要的一課,也是終身學習、不斷修煉的重要內容,既有益家庭和諧,又促進身心健康。
情緒管理
是為人父母成長的第一課
經常有家長說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大吼大叫是為了孩子好。
在生活裡,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誰還沒有過翻臉急眼的情況呢?但是沖突過後,往往又會後悔,怎樣盡可能避免親子之間的沖突呢?
在沖突的時刻,如何穩定好情緒是大多數父母的一道難題,情緒管理就成為一個必修的課程,身為父母隻有做好情緒管理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比如說:有的父母認為聽話才是好孩子,所以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生氣。
而有的父母認為獨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備品質,聽話不是,所以孩子質疑他們時,他們不僅不生氣,還會欣喜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那麼,左右我們情緒的,究竟是孩子的行為,還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評價,或者僅僅是我們當時的心情?
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
它們隻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表面上看,是孩子不恰當的行為觸發了我們的情緒反應,事實上是,孩子的行為隻是觸碰了我們身上隱藏的情緒按鈕,即曾經被忽略或壓制的情緒與感受並沒有消失,而是靜靜地躲在某個角落等著被引爆。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爆發不見得是由當下的事件引發,而是因為我們本身就積累了一些負面的情緒,孩子的行為可能隻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本身帶有的情緒可能是工作上帶來的,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帶來的,也可能是因為和另一半鬧矛盾,總之就是自己本來就不舒爽,孩子再不聽話,氣真的就不打一處來,但其實這樣對孩子是相當不公平的。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不想傷害他們,也不願承受事後的自責與愧疚。
所以,情緒管理是為人父母成長的第一課。
壞情緒不但害了自己
也會害了孩子
網上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
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氣量,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
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
一項研究顯示: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這人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一旦父母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把焦慮、煩躁、不安等等帶回了家,即使在孩子面前強打笑臉,壞情緒也絕對會傳遞給孩子。
醫學研究表明,當代90%以上的疾病都與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有關。
對於大人來說,經常感到不愉快,免疫力會降低;緊張壓抑則會頭痛、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對於孩子來說,如果神經過度緊張和壓抑,會抑制內分泌的產生,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當你發現孩子有如下行為時,意味著你的孩子經常受到情緒傷害:
1、最討厭別人強迫他,自己卻常強迫別人;
2、最怕別人給他壓力,自己卻常給人壓力;
3、通常是自卑的,不能肯定自己;
4、很容易感到緊張、敏感、鉆牛角尖;
5、不敢去嘗試新事物;
6、過分自我保護,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
7、怕自己表現不好,會產生一些強迫行為。
那麼,什麼是情緒傷害?
因為他人的不當行為,對我們的心理帶來了創傷,造成了心理的缺陷,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傷害』。
父母教導孩子應注意的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情緒傷害來自父母,所以各位爸爸媽媽要避免以下行為給孩子帶來情緒傷害。
1、嫌棄,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打擊,讓孩子感到灰心喪志,會讓孩子失去志向,不願意努力。
2、打罵,表面上看起來是最快有效果的方式,但是這會使孩子的心裡憤憤不平,甚至會心懷恨意,做出報復和過激的傷害性行為。
3、當眾斥責,大庭廣眾之下斥責孩子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心,會給孩子帶來自尊心受傷,它會給孩子帶來沮喪和抑鬱的痛苦。
4、貼標簽,你為什麼這麼懶呢,你看你就是這麼笨呢,你就那麼不聽話,你就這麼淘氣呀,這些都是所謂貼標簽的行為。
5、否定孩子的前途和未來,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要讓孩子對未來充滿期待,為未來努力。
這些,常常都是在我們管教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對孩子有『情緒傷害』的幾種做法。
千萬不要跟孩子說:你連書都讀不好,將來能有什麼出息?!
這些話對我們的小孩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隻會扯我們孩子的後腿,就算我們的孩子目前表現的不盡人意,我們仍然要引導孩子往前,要鼓勵他,而不是挫敗他。
大多時候,我們父母在對孩子的管教時往往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發泄,而不是教導和引導,管多於教,甚至還認為管就是教。
其實管更多的隻是約束孩子不做什麼,孩子也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而不是教孩子明白了解要怎麼做,因此有很多的父母就像個嚴格的軍人,或者是警察,又或者是難逃法眼的007情報員,這些角色對我們的小孩來說心裡的感受都是不舒服的,對於他們的情感都是很容易受到創傷的。
這些方式往往影響了我們孩子的行為模式,會讓孩子產生消極不主動,會有不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和負面的心態。
如何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但生活的壓力和煩惱,讓我們難免會在不開心、不順心或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情緒失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情緒,像吃飯睡覺一樣正常,無論積極與消極,都需要接納與覺知,進而做出調整。
做好情緒管理,首先是學會接納情緒,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一昧否定和壓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尋找適合自己又不傷害孩子的緩解方式。
對情緒管理,從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
父母自身的情緒如果是壓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緒狀態下,那樣不僅無益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積壓的情緒,還會以極端的方式釋放,對家人也是一種災難。
所以,無論我們產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選擇去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把能量用於尋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壓抑中。
接納自己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而又不傷害孩子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為發泄自己情緒的工具的表達方式。
那麼,父母都有哪些情緒釋放和表達方式呢?
只要確保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的大原則,如何表達是我們自己的自由和權利。
比如:學著擁抱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自己哭會兒;找朋友傾訴;運動、閱讀、唱歌、畫畫等等。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對孩子的約束和懲罰。
自我管理,從有能力管好自己情緒的主人開始。
既然已為人父母,我們有責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
因為我們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親子溝通的保證,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