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間的『戰爭』遇上這種情況,家人該怎麼做?
文|秘籍君
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有關母女感情的帖子,與大多數人印象中的母女情深不同,這篇文章匯合了多位網友的親身經歷,主題描述了母女之間微妙又敏感的關系。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母愛寫詩立傳,目的在於歌頌女子的偉大,無私奉獻的母親被送上神壇,似乎在對孩子的付出上,女子必然是付出所有才配得上母親的稱號。
聽上去感天動地,殊不知這給不夠愛孩子的女性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身為母親,我卻討厭自己的女兒,我是不是不配做人?』
這是我在那個帖子裡看到的一個提問,發帖時間在午夜,可見對方是故意選擇網友較少的時間,以免引發群體性熱議。
然而不巧的是,論壇的版主把問題進行了匯總,她的經歷也為網友們所圍觀,並由此引發大眾討論。
根據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對方是一名七歲女兒的母親,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她仿佛就『死』掉了,留下的隻是一副名為母親的空殼。
這導致她對孩子非常厭惡,甚至說出『我很後悔為什麼生了她』的感嘆,讓網友看了非常憤怒,紛紛對寶媽進行了指責。
後來,這位寶媽就下線了,誰也不知道在經歷了萬千指責和謾罵後,她的心態會發生什麼變化。
但在我看來,她早已意識到自己不適合成為一名母親。
那麼,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天生敵對的母女呢?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還不在少數,不如一起來了解下。
之前我曾觀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白色夾竹桃》,內容講述了一對同樣美麗的母女之間亦敵亦友的關系,明明是血脈至親,卻又水火不容,互相喜歡又互相討厭。
母女之間的關系是至親,也是競爭者,一場無形的戰爭深深橫在兩人之間,無法消散。
那麼,為何母女之間會存在這種微妙的關系?大多逃不過以下幾種原因:
①女兒未曾達到母親的『標準』
在法國電影《秋日奏鳴曲》中,英格麗褒曼飾演的母親對女兒總是充滿要求,各方面來說,女兒都無法達到她的標準,這導致母女之間的感情非常糟糕,甚至久久不相往來。
好容易住在一起後,也是互相翻舊賬,女兒的委屈在於『達不到母親的要求,就得不到來自母親的愛』,而母親則對女兒充滿失望和無奈。
她們之間的『戰爭』與帖子裡七歲女童的寶媽一模一樣,對方也充分表達了對女兒的失望,認為孩子『每天一不如意就開始哭喊,快把自己逼瘋了』,為什麼會瘋?無非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讓自己倍感折磨罷了。
②沒有按照你的規劃走下去
這種情況不僅會出現在母女之間,父女、母子都無法避免。
本質是控制欲較強的家長對孩子的不滿意,充滿過來人的傲慢。
然而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孩子們更想要的是自由,父母的按部就班在孩子看來充滿了歷史的陳舊味道,自然不肯老實照做。
而母親承擔著教育的大部分重擔,在外人看來,也是母子之間的沖突更多一些。
③生了孩子,就沒有了自我
今年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曾出現過一段臺詞,女主顧佳在生完孩子後,感覺『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這句話真實的可怕。
很多女性在有了孩子以後,就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孩子的和家庭上,從此再沒了自己的個人時間,連自省都要在衛生間裡進行。
當一個媽媽厭惡自己的孩子時,可憐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媽媽本人。
因為生了一個孩子,就必須把全部的時間精力用來照顧她/他,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當你意識到自己討厭孩子的時候,第一時間要做的便是承認這一點,不要自我責怪,更不要認為『身為母親,我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來壓抑自己。
相信我,出現這種想法是人之常情,跟你一樣的人不在少數,先放過自己。
想要修正這種家庭關系,來自丈夫的配合就非常重要。
說實在的,大多數母親會厭惡孩子,除了孩子是天生的小惡魔外,喪偶式育兒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媽媽們實在太累了,隻有丈夫學會了分擔育兒和家務,媽媽們才能從中得到解脫。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有什麼建議呢?快分享出來吧。
【話題討論:你曾經討厭過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