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子女離開父母多年後,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在動物界,子女離開父母多年後,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父母在人類的成長中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和父母生活十幾年,大部分人可能是大學的時候才算真正離開父母。

對於人類而言『父母』二字舉足輕重,但是父母的概念在大部分動物之中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在地球上,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獨特生存技巧,為了讓自己的種群能夠得到延續,物種的繁殖方式也各不相同。

除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外,大部分動物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從它們出生開始就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所以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誰。

如果不小心它們彼此相見,那也隻是一個競爭對手而已。

不過有一些也例外,比如大部分爬行動物是不負責任的,它們產卵結束就會離開,但是有一些鱷魚卻不一樣,雌性鱷魚會一直守在卵的身邊等待孵化,孵化後也會繼續保護幼崽,有些甚至會長達兩年,但不會像鳥類和哺乳動物那樣哺育後代。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離開多年後』,其實大部分動物沒有多年的壽命,所以我們還是主要把目光投向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

有趣的是,大部分動物也都是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和一個疼愛自己的母親,但是在鳥類中表現的卻不太一樣,雄性鳥類很喜歡參與幼崽成長。

鳥類中出生兒和父母的關系

有一些鳥類十分忠誠,甚至是終身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鵝,在這種鳥類中它們往往傾向於共同哺育後代的。

而有一些鳥類是群居的,它們的社會關系就相對復雜了,比如烏鴉。

有一些外出捕獵的烏鴉甚至會哺育其它烏鴉的幼崽,同樣的留巢的烏鴉也會照看所有幼崽,不管是不是自己孵化出來的。

而有些鳥類是臨時搭窩組成臨時家庭,然後由雌性孵化哺育後代。

即使是這種『家庭』的鳥類,大部分雄性鳥也會參與哺育後代。

不管鳥類是如何哺育後代的,但是有一點卻十分相似,那就是一旦幼鳥開始成熟,它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父母給它帶的食物也會減少,並鼓勵幼鳥去獨自探索世界,有時候甚至會把幼鳥趕出去。

原因很簡單,幼鳥會成為爭奪食物和領地的新來源,而且對於父母來說,幼鳥沒有遺傳價值,因為它和自己有著相同的DNA。

另外,幼鳥也一樣,如果幼鳥想要傳遞自己的基因,它也必須離開父母的巢穴。

然而,幾乎所有鳥類都沒有標記父母的能力,它們或許可以通過聲音來辨別自己的親本,但是由於過早的離開親本,如果有機會相見的話,或許隻是多了一個競爭對手而已,而不會認出是曾經父母。

哺乳動物要比鳥類要好一些,有些離開多年的幼崽可能真的能認識自己的父母,但總體和鳥類也差不多。

哺乳動物的幼崽

和鳥類一樣,因為生存所迫,雪豹、美洲虎、熊等都曾被拍攝到它們有驅趕自己的幼崽的行為,成年雄性甚至會殺死它們的幼崽。

在動物界,每個個體的資源分配是很有限的,幼崽會對父母的生存造成負面影響,後代必須長途跋涉以減少與父母或年齡相似的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並尋找沒有血緣關系的基因伴侶的領地。

不過,所有的哺乳動物有敏銳的嗅覺《包括人類,隻是我們大部分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氣味不敏感了而已》,哺乳動物可以通過氣味來標記親本。

有一些哺乳動物的幼崽被過早的趕出種群,它們可能會忘記自己的父母,就像人類沒有3歲前的記憶一樣,不過我認為只要是正常成年後離開的話,基本是能夠記住自己的父母的,並避免與它們有繁殖行為。

有一些哺乳動物會和自己的雙親生活很長時間,特別是和自己的母親,比如大象,他們不僅可以清楚地記得自己的母親,甚至連它們的奶奶都能記住。

象群是典型的母系社會,而小象往往是由它們的奶奶帶大的,這些大象奶奶可以活到80歲左右,小象會有很長的時間和自己的親本相處。

最重要的是,大象的辨識能力非常高,所以我相信即使把一些象群打散了,它們碰到自己的親本依然能夠認出來。

最後

動物很少需要處理社交關系的,即使是需要處理,它們的目的也隻是會為了繁殖和生存,所以它們很難在道德層面形成父母兄弟的概念,所以根本不存在認識自己的父母的說法。

那些高度社會化的群居動物如果分開,它們再次相見可能會再次組成共同生存的群體,但是這和是否有親緣關系無關,隻是看是否能給彼此帶來更大的生存機會。

當然,如果你把幼崽從動物身邊奪走,在激素的控制下,它們的父母會很『難過』,但這隻是保護幼崽對於種群的延續很重要,所以許多動物進化出哺育後代的行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