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一名14歲男生
被母親當眾掌摑訓斥後
趁人不注意從教學樓5樓跳了下去
該男生就讀於武漢市江夏區
江夏一中初中部九年級
當天下午
因下課後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
班主任通知三名學生家長來學校
隨後
怒氣沖沖的母親見到兒子抬手就煽了一個耳光
在4分鐘的完整視頻中
男孩挨了兩個耳光後
被母親掐住脖子抵在墻上呵斥
期間還有用手推頭等動作
男孩均未作出反抗
隨後
母親在勸阻下停手
轉身離開
之後的近3分鐘
男孩沉默地站在原地
期間不時看向走廊盡頭與護欄外
在看到周邊老師走開後
他轉身爬上欄桿迅速跳下
雖救治及時
遺憾的是當晚9時
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
目前,當地教育、司法等部門
已介入處置善後
1
我是昨天在家長群看到了52秒視頻
後來在微博上看到4分鐘的監控視頻
突然感到這4分鐘好漫長
心痛、惋惜到令我窒息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也正是14歲
真的好心疼這逝去的14歲生命。
男生在跳樓前沉默的三分鐘
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可能是害怕,可能是極度委屈
在那一刻丟失了做人的尊嚴,
也可能是終於可以解脫的平靜。
我花了2個小時看了網友的評論
針對這位男生跳樓的原因,比較熱門的評論如下:
小孩自殺,有一部分,是報復。
跳下去的一刻,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用自己的命,來換父母痛哭流涕。
他心裡是這樣想的,後悔不後悔,不是那個時候想的事。
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圓潤了,知道忍一時,得過且過,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
這口氣,你給我的,我還給你。
小孩自殺,有一部分,是報復。
跳下去的一刻,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用自己的命,來換父母痛哭流涕。
他心裡是這樣想的,後悔不後悔,不是那個時候想的事。
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圓潤了,知道忍一時,得過且過,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
這口氣,你給我的,我還給你。
為什麼會比較認同這樣的說法呢,
是因為我朋友13歲的女兒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
母女倆激烈爭吵後《隻是爭吵,沒有打孩子》
女孩就會說: 等我哪天自殺了,就讓你後悔一輩子
讓所有的人都譴責你,我就是要這樣的結果。
媽媽說:如果你真的死了,你就什麼也看不到了
什麼感知也沒有了。
女孩說:我不管,我能想到你痛苦的樣子…
媽媽說:那我緊接著就自殺 …
聽著母女倆的對話,就有些後怕。
看到這個新聞後,我第一時間就轉給了這位媽媽,
之後跟她長談了1個多小時。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話:
『我們的一些父母,
但凡拿出和同齡人交際的三成態度來對待小孩,
很多悲劇都不會有』
2
這起跳樓事件曝光後,
很多網友指責這個男孩: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啊!』
『現在的小孩怎麼了,動不動就跳樓』
『現在的小孩,實在是太玻璃心了』
『養了十幾年打兩下就受不了,真是』
『他有沒有為他父母想想,太自私了』
每當孩子出了類似的事情後,
總會有很多人站出來說這樣的話。
但好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
可以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站出來替孩子說說話。
大家有可能不會相信
疫情期間,未成年的自殺率明顯提高。
這個時期,孩子隻能呆在家裡上網課,
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大多於往常,
父母連續3、4個月擔當起監管孩子學習的任務
進而彼此產生矛盾的幾率增大。
大部分家長是無法理解為何孩子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 六零,七零後,小時候大都被父母,
拿鞋打,拿腳踹過,挨父母打罵,是家常便飯 ,
為啥就沒覺得羞恥呢?小夥伴也大都是安慰同情,
沒人嘲笑更沒有因此而出現極端的!
現在的人都怎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先看一下被大眾所熟知的馬斯諾需要層次理論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
60、70後的孩子還會為過年過節
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而前後高興好幾天
而大部分00後的孩子,
從一出生就已基本滿足了物質上的需要,
進而他們對精神上的需求更為迫切
他們更看重愛的需要
更渴求被尊重、被認可。
父母的惡語相向
讓他們覺得
在情感上被最親近的人拋棄
被母親在眾人面前無情的否定和詆毀
讓他覺得在父母眼裡自己一無是處
什麼都不是,是多餘的…
下面的留言給出了部分答案
3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一直在增長,
但原因卻一直都在被忽視,
大人們普遍認為,小孩子會有什麼煩惱?小孩子懂什麼?
正是這種忽視,造成了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在逐年增高。
學習壓力越來越重;
父母要求越來越高;
社會攀比風氣越來越嚴重
孩子與父母關系越來越敏感;
父母的忽視、打擊、冷暴力;
孩子的自卑、沉默、不被認可;
這些原因都在腐蝕著孩子的心靈,
那麼抑鬱情緒就會趁虛而入了,
當父母認為孩子的一些舉動是因為叛逆時,
說不定抑鬱已經在折磨著孩子的精神了。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一直在增長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衛組織,
前幾年發佈過一個報告:
『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10至19歲青少年中,
約有15%的人有過自殺念頭』
在自殺者年齡排列中,
12歲占第一位(40.3%),
其次為14歲(22.7%),
11歲和13歲(13.6%)。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
前幾年也發佈過一個數據:
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自殺身亡,
每分鐘2人死於自殺,8人自殺未遂。
可以看出,青少年自殺率還是非常高的
而這其中,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是自殺率最高的階段。
很多家長怎麼也想不明白:
『我隻是罵了他幾句而已,
我隻是打了他幾下而已,
他為什麼就要跳樓自殺啊?』
學生自殺原因分佈圖:
導致孩子自殺最多原因居然都是因為:
家庭矛盾,占比33%。
次之是學業壓力,占比26%
而家庭矛盾無非就是家長對孩子施加的:
語言暴力、身體暴力和冷暴力。
4
《非暴力溝通》書中寫到:
語言很重要!
言語可以煽動和引燃沖突,
也能喚起尊重、增進理解
和激勵家長與孩子合作的力量。
《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曾說過一句很戳心的話:
痛苦講給你們《父母》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其實,壓垮親子間溝通和信任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很多突發事件的背後都是長期矛盾與情緒的積壓,
在某個促發事件中被激發,導致無法意料的後果。
文章開頭的這位母親看起來是以習慣的方式在教育孩子,
這樣的方式可能早就不適合了,但母親一直未察覺,
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變化,或者從來沒有與孩子有過好的互動模式。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
意思是,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
父母都是一種不支持不理解不信任的態度,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
摧毀一個孩子,讓他失望三次就夠了。
悲劇的發生,常常是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問題的集中爆發,
作為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盡量平時多些自我的覺察與反思,
與孩子建立有效的互動模式,保持良好的溝通狀態,
這樣必然會大幅度減少突發悲劇的上演。
5
父母不易
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策略。
初中生的教育一直是很大的問題,
父母不易,但教育孩子要講究策略,
著名親子專家、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林文采老師說:『好的親子關系,先於教育』
家長如何在保證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時正確的教育孩子呢。
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接納孩子
什麼是真正的信任?就是任何時候都會選擇與孩子站在一起,即便不相信會有那樣的事發生,或者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永遠愛著孩子本來的樣子。
有了這樣深深的理解和信任,孩子才會無論何時,都會想到家的溫暖,找到回家的路;才有信心解決問題,有力量對抗挫折。
黃磊說:『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麼。
他做什麼不重要,他會不會告訴你,最重要』
去年,備受關注的陜西老師辱罵初一女生事件中,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孩從晨讀到晚自習,每次上課至少六七次,無緣無故被班主任口頭侮辱,讓她產生了『魔鬼般的地方,活著有什麼用』的念頭。
幸虧女孩沒有做出不可挽回的傻事,而是告訴了父母。
父母即便很難相信女兒說的惡劣情況是事實,還是先穩住孩子,讓她帶錄音筆回校,錄下20小時100多條不堪入耳的音頻,最終為女兒爭取到合理說法,也挽救了女兒的性命。
在外人面前不訓斥孩子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當著外人的面指責出來,並且大聲地數落孩子不好,這會讓孩子很沒有面子,讓他自尊心嚴重地受到傷害。
新聞中的母親在學校對孩子體罰,其實不止是對身體的懲罰,更多的是對孩子自尊的傷害,會讓孩子在同學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換位思考,即使父母自己在人前被長輩或者配偶指責教訓,你的感受又會如何呢?
不拿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比較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總拿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較,會讓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
一旦形成自卑的性格,會阻礙孩子的進步,嚴重的是這樣的心理會伴隨他的一生。
自卑的孩子,就像躲在陰暗處,不能自愈或者沒人拉一把,就會被黑暗一點一點吞噬。
而且,這種不恰當的比較,對於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可能會激起逆反的心理和行為。
注意批評的技巧
家長也應該避免一味地斥責孩子,家長可以選擇『你這樣做,媽媽很傷心』、『我們對你這種行為感到很失望』這樣的相對比較溫和的語句來批評孩子。
這樣說一方面表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讓孩子對於家長的批評教育更容易接受。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能準確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避免他們重復犯錯。
由於家長常常是隻針對問題的表面加以制止,再附加一句:『下次不能再這樣了』。
有時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裡,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因此說清楚這兩點,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避免重復犯錯情況的發生。
家校配合很重要
面對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學校與家長都要保有警覺,需要意識到並接受孩子從身體到心理上的變化。
學校在進行管理時,需要考慮到孩子當下的心理狀態,在采取相應措施時 不急於使用套路辦法,老師與孩子多些交流與互動,不僅僅以校規或班規單純進行要求,這樣更容易貼近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內心需求。
學校適合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相應的活動,幫助孩子了解與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習對自己的管理。
6
每個孩子天生就知道,他們需要父母,他們依靠父母,
所以,只要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
孩子是不會故意去破壞跟父母之間的關系的。
除非父母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或者言辭行為不當,孩子才會抗拒。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不配合或者逆反的時候,
就是父母需要反省自己的時候。
教育一定要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而不能按照家長的標準去塑造孩子。
重要的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
對父母來說,對孩子尊重和認可,是一生的必修課。
如果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一定要停下來及時調整,尤其要多學習。
記住:『 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父母應把盯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拉回來,
反觀自己的言行,認識自己的觀念、態度及局限。
盡量使自己變得成熟和冷靜,
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適合孩子的天性發展,
進而逐漸具備能夠正確行使教育權利的能力。
作者:昊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組織》系統排列指導師、《親子成長營》導師等。
每個人在成長中 ,
和父母都必有一戰,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
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