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類父母越老越享福,子女爭著養,但這幾類父母老了往往無人管。《網路文章》

中國從2000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題。

執筆:張蒙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父母尚且年輕,付出所有的精力去撫養孩子長大,並放任他們在社會上打拼,等到年華老去,晚年生活難以自理,贍養老人一事就提上了日程。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日常生活中因子女不願意給父母養老的案例很多,家庭和睦四世同堂的例子也隨處可見,兒女是否贍養老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老人的性格與行為。

案例

幸孕姐同事可可前段時間剛生完孩子,公公婆婆一接到消息就第一時間從老家趕過來伺候她坐月子,生怕怠慢了可可。

兩位老人性格開朗,對可可是有求必應,說話也是輕言細語的,一家人相處得十分愉快,連隔壁鄰居都羨慕可可遇到了好婆家。

公司另一個年紀較長的李大姐卻一臉無奈,她也是和兒子媳婦同住,但兩代人總有矛盾,三天就要爆發一場世紀大戰。

李大姐經常看不慣兒媳的一些行為,總忍不住要說她幾句,媳婦也是個暴脾氣,一說就要回嘴,弄得兒子在中間裡外不是人,有時也不願意給李大姐好臉色。

數據顯示,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比例達11.9%,而0~14歲人口占比降到了16.9%,也就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

當上一輩已逐漸步入老年,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贍養問題成了重中之重,相處得好就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處得不好,就和李大姐一樣,整天一地雞毛。

但其實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問題,與老人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果碰上難相處的,親生的孩子也不願意與他們同吃同住。

這些父母老了很有福,子女爭著養

有不招人待見的父母,自然也會有受歡迎的老人,如果你是這幾種類型,恭喜,你老了後會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1、有一定經濟能力的父母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涉及到錢的問題很容易滋生出各種矛盾,年輕時尚且如此,老了隻會更甚。

如果父母沒有一定的經濟來源,給子女的生活造成巨大壓力,各種摩擦和經濟糾紛可能會不斷出現。

而有經濟能力的父母,不僅能幫助孩子分擔壓力,還能挺直腰桿過日子,不給子女添麻煩。

2、不幹預子女生活的父母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跟老人同住,就是覺得與公公婆婆之間有代溝,相處起來有矛盾,如果父母過多幹預孩子的生活,各種吵架紛爭會更多。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父母其實無需過於幹涉,他們更喜歡要求不多,不經常對自己指手畫腳的父母。

3、不偏心的父母

不管是對待兒子和女兒,或者是對待兒子和媳婦,父母都不應該表現出區別對待和偏心,過度偏袒隻會使孩子對父母更加厭惡和不理解。

經常受冷落的一方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將來長大後也不願意盡孝道贍養老人。

4、有自己的生活的父母

父母老了以後,退休了沒事幹,可以自己去找點樂子,偶爾出門旅旅遊,參加老年大學或者各種文娛活動,讓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這樣能避免與孩子產生矛盾,也能擁有自己的生活,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悅也是對子女後代最大的福氣。

幾類父母不招兒女待見,老了往往沒人管

1、好吃懶做的父母

有些老人年輕時就靠父母養著,生性比較懶惰,等自己老了以後,就想依賴孩子生活,不願意上班掙錢,成天遊手好閑,孩子結婚生子也不搭把手。

這類父母一般很難招子女待見,如果住在一起不僅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還會給子女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夫妻倆除了承擔養孩子的責任,還要負擔老人的生活開銷,自然倍感無力。

2、愛管閑事的父母

老年人與年輕人在思想理念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多不同,既然生活在一起就應該求同存異,但不少老人喜歡幹預子女的生活,看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愛說教。

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小家庭了,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處處需要父母的指引,經常幹涉年輕人的生活真的會令孩子很煩惱。

3、脾氣不好的父母

一般來說,父母脾氣不好,孩子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日常生活中很多都是父母和孩子都是暴脾氣。

如果這兩代人每天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可想而知,一點小事就容易把大家夥的脾氣點著,家裡時常彌漫著硝煙戰火也實屬常見。

【幸孕說】

為人子女,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為人父母,我們應該在撫養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不讓自己成為他們的負擔和累贅,這樣晚年也會更受孩子歡迎,生活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