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殺我爸很久了』:這樣的教育,正在培養殺人犯。《網路文章》

來源: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最近聽說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慘案。

8月10日,廣西南寧某學校宿舍樓,黃某普、陳某琴夫婦在家中被發現死亡多日。

而殺害二人的,竟是他們的 親生兒子——22歲的黃某陽。

目前,黃某陽在柬埔寨被抓獲,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

男性死者黃某普是廣西某律所的律師,在業界擁有良好的口碑。

據同事反映,他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很高,工作能力出色。

女性死者陳某琴是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同時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

據學生反映,陳老師和藹可親,愛護學生。

在贈給學生的書中,陳某琴會用心寫下祝福的話。

上課時,有時還會扛著大包小袋的零食帶給學生。

陳老師講課圖片

在外人眼中,黃、陳二人工作認真、為人和善。

這樣一對高素質的父母,為何被自己的親生子所殺害?

又是什麼讓黃某陽做出有悖人倫的狠事?

1

高知父母為何養出罪犯兒子?

按理說,成長於這樣一個高知家庭,黃某陽應該是個謙和有禮、積極陽光的孩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據黃某陽的高中同學反映,黃某陽性格很孤僻。

在教室裡,他總是戴著耳機,埋著頭,不關心周遭任何事,就連拍攝高中畢業照也沒參加。

體育課上男生們經常一起打籃球,他從不參與,也不跟大家一起吃飯,總是獨來獨往。

黃某陽被逮捕

在宿舍裡,黃某陽常常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出神。

時不時地,還會發出那種類似苦笑的、半笑半嘆氣的聲音。

黃某陽讀的是寄宿制高中,有幾次周末他從家裡返回學校,情緒都不太好,狠狠地踢宿舍陽臺的門。

『一進宿舍就開始踢門,到最後門都被踹爛了。

一開始還有人問他,遇到什麼事情了,他的回答都是‘沒什麼’,後來就沒人再問了』黃某陽的室友如是說。

黃某家離學校不過20分鐘車程,但黃某的父母幾乎從未到學校看過兒子。

據黃某一家的鄰居透露,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比較緊張,經常能聽見兩人的爭吵聲。

黃某陽經常被父親打,『那個時候他被家暴、被打出血是我們全班都知道的事』黃某陽的同學回憶道。

當時的班主任很震驚,沒想到高知父母居然也會做出這種事,還去找了黃某陽的父母談了話。

但黃某陽的父母並沒有就此收斂,家暴仍在繼續。

高中時,黃某陽跟一個要好的同學說過五六次,爸爸又打了他,但是他不敢還手,隻能忍著,爸爸暴躁起來連他的媽媽也一塊打。

有一次黃某陽周末從家返校的時候,鼻子上還貼著創可貼。

黃某陽不止一次地提到對父親的仇恨,還曾多次向同學表示,自己想殺了爸爸。

2

挨打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冷言冷語、動輒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看看這位日本大叔——加山一馬的故事就了解了。

有人問加山:『你的家在哪?』

加山回答道:『洞窟就是我的家』

難以想象,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社會裡,加山竟然居住在深山老林裡,以洞窟為家,與鳥獸為伍,餓了就去狩獵,渴了就喝山間的溪水,冷了就用動物的皮毛給自己做衣服,過著類似原始人的生活。

這一待就是43年,之後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才回歸社會。

加山原本是有家的,但那個家,比洞窟還要冰冷。

加山家裡很貧困,兄弟姐妹有很多,他從小就需要幹很多重活。

他吃不飽飯,父母從來不管,父親還一言不合就對他拳打腳踢,晚上把他掛在樹枝上抽,冬天把他扔在雪地上過夜。

父親狠狠打他時,母親就若無其事地吃飯,從不制止。

終於,再一次被綁起來虐打後,加山忍不住離家出走了,那年他13歲。

他來到離家30公裡外的山裡,找到山腰的一個空洞穴,開始了自己幾十年的洞窟生活。

在野外生活,加山吃不飽,穿不暖,幾乎每天都在受傷,但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想過回家。

曾有一對友好的老夫婦發現了不成人樣的加山,他們給了加山食物,邀請他住在自己家。

但加山拒絕了:『從來沒有人對我這麼溫柔,可我真的很害怕。

我不想再被打』

可見,打罵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更是心靈的創傷。

長期遭受打罵,孩子會喪失安全感,喪失對父母、對他人的信任,更喪失掉對生活的希望。

3

別做穿西裝的野人

尹建莉老師曾寫道: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

學會愛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慢慢去學,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

學會愛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慢慢去學,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教育上的野蠻不止體現為家長對孩子的毆打,也包括態度上的冷漠,言語上的貶低,行為上的控制……這些都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尹建莉老師把父母的財富、地位比作碗,把父母的修養、學識、與孩子相處的細節比作碗中的飯。

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取決於飯的好壞。

無論我們身份地位、物質條件如何,都應該給孩子提供好的『飯』,即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信任。

今年高考的湖南女孩鐘芳蓉,取得了本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她報考了北大考古系。

因此引發了4億人討論,成為了焦點人物。

小鐘出身於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好。

不少網友質疑,既然家境貧困,報考如此冷門、掙不著什麼錢的工作,是不是有些不著邊際?

小鐘的父母卻對女兒的選擇表達了尊重與支持,母親說:『我們不懂,真的不懂,什麼最賺錢,我們也不懂。

我們隻能尊重她的選擇, 她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有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父親則更為質樸,他根本沒有考慮就業前景如何,好不好賺錢,而是關心女兒的身體:『考古是要在野外工作嗎?她從小皮膚不好』

小鐘成長在湖南的一個貧困山區,她父母不得不常年在廣東打工來給兩個孩子賺學費。

小鐘上到六年級,老師對她的奶奶說:『你孫女學東西這麼快,讀書這麼厲害,你們不要讓她在這裡讀。

在這裡是讀不出去的,要讓她去城裡讀,才能讀出去』

小鐘的父母知道後,馬上決定聽老師的,讓女兒到市裡的中學讀書。

哪怕一年的學費高達12000元,父母也在所不辭。

『我的錢可以全部給她讀書』小鐘的父親說。

小鐘上初中後,媽媽怕她不適應,從廣東辭工回來,一邊在城裡的一家制衣廠上班,一邊陪伴、照顧女兒。

媽媽很少指導她的學習,隻是安慰:『不要有壓力』也很少說勵志的大道理,隻是問:『你喜歡吃什麼,媽媽給你做』然後把可口的飯菜端上桌。

到了周末,媽媽會帶上她和弟弟去公園、遊樂場玩耍。

小鐘卻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問題非常迅速,成績斐然。

報考北大考古系後,面對媒體,小鐘保持著一貫的從容沉穩,不卑不亢地接受采訪。

她感謝父母質樸的付出,也堅定地追隨自己的理想。

小鐘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們卻用行動讓孩子體會到了溫暖與關愛。

這也印證了尹建莉老師的話:『無論你置身都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可能改變不了『碗』,但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讓孩子吃到愛意滿滿的『飯』!

作者:思遠,尹建莉父母學堂《微信ID: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國最具影響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臺。

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幫助千萬家長輕松育兒,從知道到做到!

如果在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