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父母從來就不存在,我們隻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網路文章》

最近跟風追了這部「以家人之名」,一開始吸引我的是三位年輕演員間的青春互動,會讓我想起自己國中時期的好朋友們,但細細看下去,反而讓我很有興趣於各式關於「原生家庭」議題的影響,以及那打著以家人之名,展現出各種稱之為愛的行動。

其中,女主角尖尖的閨蜜明月,特別令我深刻。

明月的母親,對明月的大小事無不介入安排,小至吃什麼、穿什麼,大至選校、職業等,對於明月的選擇,母親總有各種理由批評明月的不夠好,導致明月從小缺少自信,面對自己的想要總是猶豫又壓抑,不敢違抗母意,這樣的孩子卻在大學考試時,刻意少填答案,用臺面下的方式來使自己念不了母親期待的學校。

這也讓我想起,從小媽媽的忙碌,讓她靠著每隔30分鐘打回家的電話來控管追蹤我們的作息,我和妹妹在上大學前,從來沒有去同學家玩的這回事,即便長大後的我,理解單親媽媽的辛苦,理解她當時隻能這樣做,以兼顧工作跟照顧。

然而,高三那年,唯一讓我認真念書的動機,就是考上可以離家住宿的大學。

我在填選志願卡時,一聽見媽媽要我填當地的學校,這樣才可以每天來回學校與校園的家,我立刻填了大學,一所在當年名不見經傳,媽媽以為同樣在的大學,繳完志願卡、媽媽發現之後,她氣得一周不跟我說話,不過,面對控制,我更渴望自由,我隻想逃離。

從「我是為了你好」的這句話來看,整部戲也探討幾種愛的樣式:

無條件的愛:人本主義大師Carl Rogers認為愛是無條件地接納,要我們付出卻完全沒有期待,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女主角的父親,總是為孩子們著想,不論血緣、成績好壞,他都同樣用心準備孩子們愛吃的飯食,關心著孩子的心情起伏、支持孩子們的選擇。

情緒勒索的愛:一段關系,倘若存在著情緒勒索的互動,往往無法真實接觸、無法真正快樂與滿足。

男主角凌宵的母親,總用自己的不幸來迫使孩子為自己的需要負責,倘若另一方要拒絕這以愛之名的勒索,則又會充滿罪惡感……。

放手的愛:另一男主子秋的母親,因著自己將要入獄,認為為出養孩子才是為他好,放手,有時候是極大的痛,究竟什麼才是最好呢?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隻能暗自思考著如何往扣分最少的路走吧。

控制的愛:劇中明月之母是這類控制之愛的經典,凡事都是為了孩子好,而不論孩子想要什麼,像是我們因為擔心孩子選錯路、挫敗,而急著指引明路,卻造成親子關系緊繃。

然而,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以後,才在父母角色中一邊擔當、一邊學習與修正的,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父母,事實上,完美父母從來就不存在,我們都是努力成為夠好的父母而已。

對於以家人之名、以愛為名的行動,可以先問問自己,是為了誰的需求?是誰想要的呢?

我們都生自於家庭,無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你我願意有所覺察、選擇與練習,每個人,有一天,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安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