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網路文章》

樊登讀書作者 | 卓爾平凡

來源: 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

上周在電梯裡,聽到同事在聊家裡誰管孩子。

同事A感慨:『這工作這麼忙,哪有時間管孩子,都是媳婦管』

同事B無奈道:『我想管也插不上嘴,我一說話,孩兒媽立馬警告‘別插嘴’,索性樂得清閑』

旁邊有人插嘴道:『管孩子是兩個人的事,誰都沒法當甩手掌櫃,不然等孩子長大後悔也晚了』

深以為然。

管孩子,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場父母雙方愛的『合謀』。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

父愛不缺席,成長才不留遺憾

澳大利亞的醫學系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寫道:

『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正是一場父愛缺席的演繹,溫情之下看哭無數人。

影片裡的的爸爸是一位校長,不僅工作忙,而且嚴肅古板到不茍言笑,孩子們不敢靠近。

父愛缺失下長大的兩個女兒,成年後有了各自的生活苦惱:

大女兒婚後移民美國,青春期的兒子早戀、逃學,與丈夫分居,一切痛苦除了隱忍,對生活無計可施;小女兒30多歲了,感情生活依然無法順遂,磕磕絆絆,人生充滿迷茫。

直到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症,成了一家人生活的分水嶺。

在最後7年的陪伴裡,父女之間漸漸敞開心扉,女兒傾吐和哭訴自己的苦惱,尋找到遺失的父愛。

最戳中淚點的橋段,就是失意的女兒和已經不認識自己的爸爸並排坐在陽臺上聊天。

女兒傾訴心事,爸爸關切地摸摸女兒的頭,說道:『遇到不順利的事,呸一下就過去了。

爸爸的話,像陽光照進女兒心裡,讓她在茫然中多了一份堅定。

時間推移,父親病情日益加重,走失成了生活常態。

女兒們發現父親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該回去了』,但誰都不知道父親要回去哪裡。

終於有一次,女兒用跟蹤系統找到了走失的父親。

原來,父親心心念念要回去的地方,是一個遊樂場。

隻因為女兒小時候,父親曾在一個雨天到遊樂場給妻子和女兒送過雨傘。

於是,這個地方,成了父親唯一記住的片段。

女兒們終於明白: 原來他這麼愛我啊。

父親用生命中最後的七年,補上對女兒缺失父愛的一課。

遲來的寵愛,支撐著漫長的告別,也撐起了女兒的未來:大女兒婚姻狀況有了改善,小女兒的事業和感情生活也出現了轉機。

孩子的成長沒有辦法重來,最好的愛,永遠藏在陪伴裡。

母愛不泛濫,成長才沒有羈絆

前幾天,劉詩詩采訪中談及當媽感受登上熱搜。

她坦言:『 復工前不是休息,而是一種責任;每一位媽媽都很辛苦,承受很多壓力,不過看著孩子還是很幸福的』

網友一邊點贊,一邊感嘆:『母愛,不僅是辛苦活,更是技術活。

最好的母愛,是有邊界,不越界。

《零零後》這部紀錄片,跟拍10年、聚焦孩子成長秘密。

片中錫坤媽媽這段母愛故事,發人深省。

錫坤媽媽為了陪伴兒子,辭職在家;爸爸則為了生計奔波在外,與母子分離。

父愛缺席,母愛越位,『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故事在這對母子身上愈演愈烈。

錫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小小年紀,眼睛裡總是透著茫然無助。

後來,媽媽終於知道自己給的愛,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她感嘆:做60分媽媽就夠了,自己操心太多了。

《小歡喜》裡宋倩的愛,也是『母愛泛濫』的升級版。

宋倩把所有愛都傾註在女兒身上,管孩子沖鋒陷陣卻不允許爸爸插手。

隻可惜,這種愛給女兒帶來的更多是痛苦,就像英子說的:『 我媽就是太愛我了,讓我喘不過氣來』

長期壓抑,英子患上中度抑鬱症,最終因為報考大學志願與媽媽發生沖突,離家出走。

宋倩茫然,原來自己的愛,變成了女兒的傷。

於是,她開始調整愛的方式:不再隻盯成績和排名,與英子爸爸和好,允許孩子自己決定大學志願……

媽媽有邊界的愛,終於給了女兒成長的能量和做自己的勇氣。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說:『沒有邊界感的母愛,會把母親和女兒的關系,變成取悅和被取悅,女兒的成長會失去方向感』

媽媽的愛,既能成就孩子,也能毀了孩子。

有邊界的愛,才能為孩子建立起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家庭教育,是父母一場愛的『合謀』

家裡誰管孩子?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一場『愛的合謀』。

黃磊的家庭教育堪稱楷模,女兒多才多藝,鋼琴、繪畫、烘焙等才常常上熱搜。

無論在綜藝節目,還是黃磊微博,能看出他關鍵的兩條育兒經:窮養富養,不如用愛養。

孩子的成長,黃磊主張高質量陪伴。

帶孩子旅行、閱讀、做烘焙……這些都被他稱為『美好的日常』。

不僅如此,黃磊和孫莉教育孩子從來不會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始終保持一致性。

黃磊坦言:『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立場不同,就會鉆空子,這樣不利於孩子形成規則感和安全感。

蒙氏教育也指出:『刻意扮紅臉黑臉,會讓孩子失去了獨特的成長空間』

世間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從孩子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父母是見證者,更是成就者。

李玫瑾教授說過:『 如果錯過陪伴,以後的日子父母要付出三四倍的時間和精力來還,而且也很難達到原本的效果』

用愛和陪伴鋪設孩子的成長之路,才是父母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寫在最後:

陪伴,意味著一個人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出門前和孩子認真道別,回家後給孩子暖心擁抱;留出時間多陪孩子玩耍、看書、聊聊天……

父母每一點點的關注和呵護,孩子都能體會得到。

成長是場巨大的馬拉松,父愛不缺席,母愛不越位,終將成為照亮孩子未來的光。

願每一個孩子,都在愛和陪伴中長大,都能底氣十足、溫柔強大地面對這個世界。

來源: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文章來源:未來教育家雜志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如果在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