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是最親近的人
如今卻變得如魔鬼般令人膽戰心驚……
文 | 媽隊
來源 | 畫啦啦少兒美術
《ID:hualala61》
不知道大家有打過自己的孩子嗎?還記得第一次是為什麼嗎?
上周末,我去朋友小茵家做客時,她4歲的兒子正在客廳玩皮球,小茵勸說了幾次讓他進房間玩,可小家夥不聽。
結果,一不小心皮球撞倒了茶杯,玻璃渣碎了一地。
小茵趕忙大叫著讓孩子別靠近,往後面退,可頑皮的小家根本不聽還伸手去碰玻璃渣,嬌嫩的手指瞬間被劃破,鮮血直流。
看到這裡,小茵氣得一邊大罵孩子,一邊猛抽了好幾下他的屁股。
孩子頓時就哭了,嘴裡還叫囂著『媽媽壞,媽媽討厭!』
事後孩子被保姆帶走包紮傷口,我就安慰小茵,結果她忍不住哭出聲來:
『自從前幾個月我失手打了他一次,我就好後悔!我知道打孩子不好,可後來每次他不聽話時,我總是忍不住就打了他……』
其實,很多父母都深知「打在孩身,痛在娘心」,卻還是忍不住打孩子。
究其根本,是因為這種打罵式教育,它具有強大的震懾性,能立馬就讓孩子停止犯錯,省時又省心,哪個父母不喜歡呢?
但你們是否想過,這種方式下,受益的隻有父母,最大的受害者,始終是弱小的孩子。
很多時候,打孩子就像家暴一樣,隻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一旦父母沉浸在用體力壓制孩子的快感時,就很容易上癮。
1
長期被打的孩子
智力發育會受阻礙
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經長期跟蹤掃描兩個3歲孩子的大腦圖形,觀察他們的大腦發育差異。
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溫柔善良,遇事會和孩子耐心溝通;
而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冷漠自私,不僅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心情不好還會虐打孩子。
長期以往,同齡的孩子在不同的媽媽撫養下,大腦發育也大相徑庭。
如下圖中,左圖是第一位孩子的《被溫柔以待》,右圖是第二位孩子的《常被打罵》。
神經學家解釋,大腦中的黑色區域越大《如右圖》,則意味著孩子的大腦容量越少。
父母長期的打罵,會讓孩子從潛意識認為,遇事不順的時候就要用暴力處理,這會導致他們的同理心、共情力發育遲緩。
同時,左右兩半腦既相互獨立,又彼此影響。
當孩子受責罰時,負責情緒、空間感知等功能的右半腦會處於緊張、壓抑的狀態中,勢必會影響負責語言、數字運算等功能的左半腦發育,從而抑制孩子正常的智力發展。
久而久之,長期遭受打罵的右邊孩子,成年後會更具攻擊性,自信心不足,抗壓能力更差。
而左邊的孩子,則完全相反。
他善良,懂得包容,長大後越有機會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長期被打罵的孩子,他們的生理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從而無法正常發展。
2
被暴力充斥的孩子
心理會產生巨大陰影
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就曾揭露過打罵會給孩子帶來的進一步後果:
一是孩子被打服了,表面變得言聽計從、實則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二是被打習慣了,變得刀槍不入,脾氣暴躁,崇尚暴力;
三是學會了討巧,陽奉陰違、兩面三刀、人格分裂。
父母打罵孩子,也許就幾秒鐘、幾分鐘的事,可留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卻是一輩子的。
在知乎有一個提問「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嗎?」
@匿名網友:9歲那年,父親讓我去小賣鋪買醬油,還剩下一點零錢我就買了顆小彈珠玩。
半路上,我一不留神,彈珠飛出去,手一滑醬油瓶就打破了。
回到家,父親看到了醬油瓶的殘渣,二話不說反手就是一巴掌,把我打得頓時鼻血直流。
我始終不敢相信,為了一瓶區區幾塊錢的醬油,父親竟能下如此毒手?!
本以為是如山的父親,此刻卻猶如一隻發狂的野獸,齜牙咧嘴可怕極了!
從那一天起,我心中的父親形象轟然倒塌了,我跟他之間也產生了隔閡。
我開始懼怕犯錯,每次手裡拿著東西時,總會不自覺想起那瓶沒拿穩的醬油,以及父親重重的一巴掌。
就算犯了錯,我也不敢再讓父親知道,不管有多委屈、痛苦,我都默默忍受著。
因為我怕再次看到他猙獰的面孔,再被歇斯底裡地暴打一頓。
本應是最親近的人,如今卻變得如魔鬼般令人膽戰心驚……
後來,縱使我長大了,逃離了父親,但多年來做事畏手畏腳已深入我骨髓,讓我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錯後被人嫌棄。
很多家長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是「不打不成材」。
不可否認,當孩子犯錯時打一頓,可以及時阻止事態的惡化,也能讓孩子知道犯錯而暫時收手。
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就必須打罵他們,這樣的邏輯對嗎?難道不畸形嗎?
就像上面那位網友,最後父親確實用暴力養出了,一個不敢反抗的『孝子』,可這樣的結局真的好嗎?
為人父母,當然有懲戒孩子的權利,但如果過程中無法保持理性,那麼打孩子就會變成父母借教育之名,行發泄情緒之實。
3
前不久,看完電影《小委托人》時揪心不已,可當我知道,這部電影竟改編自真實事件時,更是久久無法平靜。
它就是轟動一時的『漆谷虐童案』:
2013年8月,在韓國慶北漆谷郡,一名8歲的小女孩腹痛難忍,死在了去往醫院的路上。
經醫護人員證實,小女孩的死因是『外傷性腹膜炎』,也就是說,她是被人暴打狠踢腹部,活活致死的。
在警察調查的過程中,小女孩12歲的姐姐卻出來自首,說是因為與妹妹搶玩具,才動手打死了妹妹。
可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哪有如此大的力氣能踢死妹妹呢?
隨著調查的深入,血淋淋的真相終於浮現出來,兇手其實是孩子們的母親!
平常只要姐妹倆犯點錯,就會遭到母親一系列慘無人道的對待:除了毒打以外,繼母還會逼孩子們吃下沾有排泄物的衛生紙,把她們頭硬往裝滿水的浴缸裡壓,拍攝裸照……
眼睜睜看著妹妹死去,12歲的姐姐太過恐懼,害怕也會遭到不測,才不得不出來自首。
記得電影中,母親在法庭上還義正言辭地說:『我隻是作為一個母親,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認識到錯誤』
教育孩子,就可以失去理智,將孩子當成情緒的發泄桶嗎?
教育孩子,就可以不把他們當人看,下手有多重就多重嗎?
教育孩子的方式千千萬,但唯獨最不應采用的,就是這樣的嚴懲!
可很不幸,許多父母還是堅信著打罵教育:
因不回家吃飯,母親在電梯裡暴打孩子近一分鐘;因誤拿同學的鉛筆,被父親打致雙手腫痛,差點致殘;因弄丟媽媽的手機,遭到媽媽一整夜的毆打身亡……
太多太多的慘劇,都再一次次提醒我們: 打孩子根本不是教育,是父母的暴行!
當我們被負面情緒沖昏頭腦時,理智早已喪失,是不可能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去正視孩子的錯誤。
稍不注意,就會錯把撒氣當成了教育,把宣泄當成了懲戒。
到頭來,傷的最深,痛的最久不還是隻有孩子嗎?
4
我想作為家長,所謂的『打罵』也是希望能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別走歪路。
隻不過,教育的方式可遠不止打罵這一種,還有很多溫和的方式,更能事半功倍。
1、理解孩子,找出問題所在
比如朋友小茵,當她兒子非得在客廳打皮球時,可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理解他:
『你是不是不想一個人在房間?』
『你是想讓我們陪你玩皮球嗎?我知道你很喜歡這顆皮球』
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緒就會比較緩和,這有利於進一步溝通和教育。
2、巧用小懲罰來教育孩子
曾有網友分享道,自己也會懲罰孩子,不過是帶有娛樂性的。
比如孩子又隨便丟東西,不收拾房間,就罰他們吃一天討厭的蔬菜或者水果。
或者準備些黃豆、綠豆、紅豆混雜在一起,然後讓孩子在限定時間裡,把同色系的豆子分類好,沒做好就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
在起到懲罰的威懾作用的同時,鍛煉孩子的紀律性、耐性。
3、狠下心采用『自然後果法』
在育兒上,我是一個『狠心』的媽媽。
如果孩子上學賴床不起,催過一次後我就不再催。
他遲到了就會面對老師的責罰和同學異樣的目光,這樣他會羞愧便不敢再隨便遲到。
或者,天氣冷孩子卻不肯添衣,適當的情況下我會由著他,感冒難受了,他就會嘗到苦頭了。
不過,『狠心』的前提是孩子所承擔的後果並不嚴重,還在可承受范圍內。
鄭淵潔在《父與子》裡寫道:
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
打孩子算什麼?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
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
打孩子算什麼?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
說實話,我不敢保證,以後孩子是否會記得,當初你為了教育而打他們的苦口婆心;
但多年之後,他們一定會記得,當時你掄起拳頭,齜牙咧嘴的模樣是多麼可怕。
你們也不希望,最後的結局變成這樣吧?
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會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傷害一旦構成,有些錯誤難以彌補,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暴力,愛孩子就從放下你的拳頭開始。
打罵從來都不是愛,而是一種教育上的偷懶,是一種典型的『以大欺小』。
轉發文章到朋友圈,讓更多爸媽知道,別讓孩子在暴力中長大。
本文轉自畫啦啦少兒美術 《ID:hualala61》:①免費兒童繪畫課 ②實用幼兒園手工攻略 ③每天分享藝術啟蒙幹貨,寶媽的育兒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