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繼承法》中有規定繼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法定繼承,一種就是遺囑繼承。
執筆:宇一桐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現在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庭往往隻會選擇生養一個孩子。
在大家的認知中,獨生子女理所當然的應該繼承父母名下的所有財產,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案例:
我有個朋友他是家裡的獨生子,每次和我們一起聚會時,總聽他說家裡多有錢,等他父母去世後這些財產就都是他的,到時候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烏鴉嘴,父母沒過幾年就因為車禍去世了,他本以為可以繼承父母全部遺產,卻沒想到父母立了遺囑將錢都捐了出去,名下剩下的隻有幾處房產,正當他準備將房產過戶時,卻遇到了種種困難。
因為他家的爺爺奶奶都還在世,所以他們也有繼承權,如果想要拿回父母的所有遺產還要經過爺爺奶奶的同意。
這可把我那朋友氣得不行,一直說他是獨生子應該繼承家裡的全部遺產。
獨生子女,為什麼不能繼承爸媽的全部財產
在中國的《繼承法》中有規定繼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法定繼承,一種就是遺囑繼承。
在父母立有遺囑的情況下,按照遺囑上面的內容進行。
另一種法定繼承就比較麻煩,獨生子女在繼承父母的房產時,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如果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先於父母去世,那麼就會比較簡單,這時候父母的財產全都是屬於子女的
二是如果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晚於父母去世,那麼按照法定繼承順序,爺爺奶奶也有繼承的權利。
如果獨生子女想要全部的話,就需要公證時,爺爺奶奶全部到場,得到他們的同意放棄繼承並公證才行。
除此之外,還有些『財富』子女也無法繼承
除了上面說的物質財富外,還有些財富子女也無法繼承,那就是父母給子女的精神財富。
古往今來,很多一些名人就很註重孩子的精神教育。
比如康熙年間的貴州巡撫劉蔭樞,在告老還鄉後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了一座橋,他的子女很不能理解,當官的時候他們沒有沾到一點光,回家了不補貼家用,還把錢全部捐出去了。
他知道後特別傷心,認為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子女。
於是他花了五年,用盡積蓄,將橋修好了。
在橋修好的時候,他對孩子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修橋,是因為想告訴你,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感動了他的孩子,後來他的孩子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還有如今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等都曾公開表示要將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他們的孩子隻能靠自己自生自利。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留給孩子的不是財富,而是將孩子變成『財富』。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變成『財富』
一、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
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將孩子變成『大人』,教孩子如何獨立的生活。
很多家長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把孩子捧在手裡,有什麼問題都是父母搶著幫忙解決,這樣下去孩子怎麼可能學會獨立。
如果真的為孩子好,就早點教會他獨立。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能夠自食其力。
二、培養孩子創造財富的能力
比起把財富直接給子女,教會孩子創造財富才更為重要。
有一則比較經典的小故事,很多人應該都知道。
有一位父親他生前是賣魚的,他死的時候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叫到了床前,讓兩個兒子選擇是去賣魚還是去釣魚,大兒子選擇了賣魚,而二兒子卻選擇了釣魚。
剛開始大兒子因為手上有魚生活過得比較好,可是時間一久大兒子的生活反而沒有二兒子好了。
大兒子變得越來落魄,而二兒子的生活卻越來越富有,這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