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家大力提倡和鼓勵生育,然而生育率卻一路低靡。
『生育』這件看似很私人的話題,不斷地被放大到國家的意志、人權的自由、女性的獨立。
養育中的熱度話題被一個個不斷地放大:女人一旦生娃事業就毀了,結婚一旦生娃情感就淡了,家長一輔導孩子功課就氣病了…… 這些傳播和認知更加催生了大批的『恐婚』、『恐育』族。
很多家長在朋友圈感嘆著說:『生完孩子,整個人生就廢掉了』、『生完孩子就『累成狗』,孩子似乎成了許多父母不完美人生的『借口』,做父母為何這般的『累』?我們還可以輕松一點嗎?
打破被『神化』的父母
隨著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把越來越多的問題被歸結於原生家庭和父母,似乎隻有永遠保持微笑,和顏悅色,通情達理才是為人父母該有的『標配形象』,這讓很多家長在養育的過程中一邊焦慮,一邊自責。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父母不是神,他們隻是平凡又普通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他們也曾是孩子,也有情緒,也有壓力,也有不被理解的孤獨和未能預知的茫然。
初為人父母,會激動、喜悅,也會誠惶誠恐。
當孩子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溫暖的擁抱、充足的營養就是對他全部的疼愛,可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失去了原有的從容和耐心,伴隨的是孩子永不休止的折騰和吵鬧,一地狼藉的凌亂,以及父母『河東獅吼』般的抓狂與疲憊。
成人的崩潰往往是默不作聲,隱忍而焦慮,上班的時候,屬於單位,下班的時候,屬於孩子,但是,我們想成為那個完美的父母,不發脾氣、積極回應,用心陪伴。
然而沒有一種愛,是通過犧牲自我來修得圓滿,孩子有世界上最敏銳的眼睛,我們幸福的真假,總是被他看得很清。
所以,請拒絕那個『真空』裡100分的完美父母,去做真實的80分父母。
輕松當父母,與『心累』說再見,送你簡單又重要的『幸福秘籍』——
01愛孩子之前,先把自己愛的能量杯續滿
現在很多父母,尤其是一些全職媽媽,長時間處於『高運轉』狀態:洗衣、做飯、整理家務、照顧孩子、接送孩子上學、陪孩子去輔導班等等連軸轉,幾乎處於『零社交』的孤島之中,如果長期得不到外界的理解、認可和幫助,內心堆積的情緒無法得到疏通,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
一個充滿疲憊的母親,無法養育出一個充滿朝氣、積極樂觀的孩子。
如果愛是一隻杯水,那滿滿的一杯水就是豐盈無比的愛。
要想給孩子持續的愛和教育,首先我們要學會及時給自己的愛和能量『續杯』,當你感到疲憊和沮喪時,看一看自己的『杯子』裡的水還有多少?是不是快要幹涸了?想一想,做哪些事情可以給我們的杯子裡註入能量呢?
你可以嘗試做些不一樣的事、喜歡的事,或者去實現一些小夢想,讓自己感到愉悅和放松,比如:聽一聽你最喜歡的音樂、拿起畫筆學畫畫和塗色、到附近的公園走一走、選擇一些可以DIY的材料比如烘焙、手工等、翻看和整理以前的信件照片、向最想念的人打一個電話、逛下商場、選幾件自己最喜歡的禮物、看一看輕松愉悅的電視節目或電影、做一次短途的旅行……總之,及時看見自己的情緒,並找到合適的出口,讓愛在自己的身上流動起來,讓你的杯子裡永遠有足夠的能量在輸入和輸出。
02允許『糟糕事情』發生,放棄完美主義的執念
在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經常『忙』到沒空喝口水,『累』到孩子不敢跟他說話,忙起來就像一個全天候的『保姆機器人』,時刻維持著家裡的秩序:
✦吃的東西怎麼又掉地上了,快點撿起來,小心別踩到。
✦顏料到處都是,別畫了,快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洗洗。
✦看你洗個碗都洗不幹凈,到一邊去,我來洗。
✦走開,讓你做點事都做不好,孩子的事以後你別管了。
✦沒看見我現在忙著呢,有事兒等會再說,先別給我添亂。
✦就你閑得慌,也不知道幫忙,我累死了你沒有看見嗎……
在很多媽媽的眼中,孩子是『熊孩子』,老公是『豬隊友』,不知不覺中化身成為『超能媽媽』,包攬越來越多的工作,也產生越來越多的不滿,『誰不想歇著,但是我有什麼辦法?』,一邊付出,一邊抱怨,隻有通過不斷的『嘮叨』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知名教育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講過:『嘮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是對控制不知不覺的上癮。
嘗試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你防止孩子衣服搞臟了,可卻打斷了孩子遊戲的熱情;你不滿意爸爸的笨手笨腳,卻阻礙了爸爸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你忙於家務整理,可卻忽視了那刻孩子更想對你分享的心。
放下『完美主義』的苛求,允許生活中偶爾的『一地雞毛』,隻有讓孩子擁有了犯錯誤的機會,孩子才擁有改正錯誤的權利,如果一直用父母固有的行為模式支配孩子的生活,不僅孩子失去了探索和獨立自主的練習機會,而且父母在感覺到累的同時,也變成了『問題父母』。
放下對『完美』的苛求,你會覺得那個把雞蛋煎糊的老公也笨得可愛,同時也讓孩子看到原來大人也會把事情做得『糟糕』,失敗算不了什麼;你也可以感受到孩子那些『破壞』行為裡的智慧,每個行為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角色故事;有人陪伴,有人分享,有人聆聽,這就是普通人尋常生活中的『小幸福』,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讓孩子深刻地感受到:雖然我們並不完美,但卻一直保持熱愛,這就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03養育不是一個人的事,邀請另一半與你同行
先有幸福的家庭,才有幸福的孩子。
羅靜博士在《育兒總會有辦法中》寫過『人類的童年有太多秘密,生命最初的那些年我們與父母的每一次互動都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沉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建構成我們的核心人格,並將伴隨我們一生』孩子最早看到的世界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就是爸爸媽媽平時講話的樣子。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母親如同河流和大地給孩子安全和滋養,父親像山峰和大樹給孩子高度和方向。
在生活中,媽媽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更客觀地去面對家裡出現的矛盾,對孩子和爸爸給予更大的寬容,爸爸也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把家庭放在心中,留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媽媽,關心孩子。
父母相處的模樣,就是孩子心中對未來生活的設想,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他們彼此相愛。
哲學大師卡繆曾說過:請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這不僅僅詮釋了在養育的路上,父母要『步伐一致』的重要性,也生動地詮釋了我們所有『關系』裡最好的模式。
有很多父母熬過了貧窮,熬過了七年之癢,卻總在養育孩子以後矛盾達到了『極限』,你很難想象:一個瘋狂給孩子報培訓班的焦慮媽媽,遇見了一個堅持『開心就好』的佛系爸爸,會擦出怎樣可怕的火花!你也很難想象一個堅持睡前親子共讀的媽媽,遇見一個躺下來就隻會看手機的爸爸,會爆發怎樣的『戰爭』!這時候你才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隔閡不是天與地,山與海,是一個人在不斷前進學習,一個人在原地踏步!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很多育兒矛盾都是因為一家人的理念不同,認知不對等而產生的,在養育的道路上,父母隻有齊頭並進,孩子才能緊緊跟隨,一路領跑。
學習不隻是孩子的事,育兒也不隻是媽媽的事,親子共學、夫妻同修才是一個家庭幸福的源源動力。
育兒是一件美好的事,像等一朵花開,等一陣風來。
在育兒的路上,但願您是幸福的,在那些感覺『好累』的時候,卻總能因為『我願意』、『我懂得』而體驗到更多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