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小唐昨晚在電話裡跟我哭訴了她產後的遭遇:生完孩子,婆婆雖然來家裡陪著自己,可孩子基本上也還算是自己帶著的。
讓她萬沒想到的是,隨著孩子過了哺乳期,家裡飯桌上就沒有自己的飯菜了。
每天她喂孩子吃飯,哄孩子睡覺,這一切都結束了,待自己再到飯廳吃飯的時候,碗盤皆空。
剛開始,小唐還打趣地問:我吃什麼?
後來,她也懶得在顧忌別人怎麼想了,傻子都看得出來,自己在這個家裡連個保姆的地位都不及。
她和我說,她要離婚了,她受不了和這樣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她們心裡眼裡全然沒有自己這個人。
隻是擔心孩子,可憐孩子還這麼小,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裡。
其實,小唐的精力可不是什麼個例,好多婆家一心將娶過來的女性當成生育工具養,她們愛孩子勝過愛孩子的媽媽。
可這種做法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事實上,早在很多年前,就有教育學家提出過,一個家庭要想興旺,主要看這3點,而這3點,又每一個都和家庭中孩子的媽媽有關。
關鍵是少一點都不行。
第1點:媽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橋梁
一個小家夥誕生後,她們是從媽媽那裡得到對這世界的認知的。
如果媽媽是個開朗、喜悅、美好的人,那孩子也必將如此。
如果媽媽是個抑鬱,性格扭曲,生活壓力大的人,那孩子也會對生活存在同樣的認知。
有人說,孩子奶奶帶,奶奶可以代替媽媽。
這種說法相當的可笑,孩子是從媽媽的身體裡誕生的,媽媽的愛是孩子感受最直接的。
每一個媽媽都會有『孩子是我身體的一部分』的感覺,這對支撐媽媽堅強和執意的心理,有著其他人不能比的優勢。
因此,一個家庭中,愛媽就等於愛孩子,讓媽媽把自己感受到的愛都加倍地傾註到孩子的身上才對。
可如果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弱勢的,那她們日漸形成的抑鬱情緒和極端性格就會讓孩子感受到,進而影響到孩子一生的身心發育和發展。
第2點: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媽媽有關
每一個小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愛自己的,可如果她們不斷地在心裡各自較勁,甚至大吵大鬧,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忽略,她們會用挑釁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以此停止父母的不和,當然,也有些孩子會壓抑自己,以一種試好的心態試圖讓父母關系好起來。
可無論是哪種做法,這都是對孩子相當大的傷害對不對?
而且,這些由於媽媽在情緒上的波動,而導致疏忽照料的孩子,往往都會更容易生病。
成年後,為人處世再三思量,膽子更小,更不願意承擔責任。
也就是說,這類孩子的身心都不是健全的,而他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愈真個童年父母不和帶給自己的傷害。
第3點:媽媽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幾乎和父親有關
敲黑板重點來了。
我們已經知道了媽媽對孩子一生影響的重要性。
那如何讓媽媽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呢?那個生活中我們提及比較少的父親就是重點了。
麼一個爸爸,只要你能夠平等地對待妻子,給予她更多的關愛和照顧,那這位媽媽的情緒和心態就會得到最大的保護,當然,最後受益的不是媽媽,而是你的孩子。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贊轉發一下吧。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