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復姓』悄然興起,90後父母覺得很時髦,老師和老人們卻很反感。《網路文章》

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國人逐漸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的窘困生存環境。

很多父母的注意力漸漸地轉移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了。

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一家幾口就開始尋思哪個幼兒園好,小學好、初中好……一直到孩子大學畢業,每一個階段家長們都為孩子操碎了心。

自從有了『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概念席卷整個中國父母階層後,受過新式教育的家長們除了為孩子們提供好的物質基礎外,開始從起名字開始內卷了。

在中國民間有好寓意好兆頭的說法,一個好的名字能夠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也能夠給孩子的父母提供足夠的心理慰藉。

如果孩子的名字足夠新穎,會受到更多的人關注加深孩子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所以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90後父母們便開始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如何為孩子取一個好聽又新穎的名字!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社會並不像美國社會一樣,中國是家族式社會。

經過社會長時間的發展,經過破壞的北方地區姓氏宗群並不明顯了,而在中國南方地區這種現象卻屢見不鮮。

很多家庭都有家譜的存在,根據老祖宗留下來的字來為孩子取一個名字。

而現在富裕起來的家長就會找一個『大師』或者『專家』來為孩子取一個好名字,而稍微一般的家庭父母也會給孩子給孩子一個龍啊鳳啊的,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高人一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也非常地多,不同的漢字組到一塊意思也不一樣。

父母們絞盡腦汁希望給孩子們取一個與眾不同而已獨一無二的名字,大部分人會取一個生僻字或者難寫的字。

在不同的時期名字總有不同的風格,像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出生的孩子,會叫解放、前進、建國等等與紅色記憶有關的名字。

像這樣的名字在那個時期很普遍,重名的也非常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現在的父母們很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重名。

隨著人口逐漸增多,重名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孩子的父母們也開始另辟蹊徑。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隨著女權的逐步崛起,很多婦女認為孩子不能光跟隨父親的姓,也得跟隨母親的姓才行。

在中國的百家姓中確實有一些復姓,像大家熟知的諸葛、慕容、歐陽等。

這些姓氏在一些思潮比較前衛的人眼裡覺得比較潮比較珍貴。

他們便開始模仿這些姓氏,因此現在很多學校的學生都是四個字的名字。

他們用父母的形式來給孩子命名像『張楊梓涵』『楊李滔搏』等等。

家長們對於給孩子們取的名字相當滿意,但卻苦了孩子和老師。

孩子小的時候對寫自己的名字是相當抵觸的,再加上字多更加不開心了。

考試的時候孩子們多寫一個字就多浪費一點時間,因此也不算什麼好事情。

對老師來說本來長時間講課就累,再加上點名面對復雜的名字老師就會略過或者直接不讀姓,讓孩子感覺得老師不太重視自己,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因此並不是孩子的名字越獨特越好,只要叫得順口就行。

另外一個姓氏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老人們會覺得隨便改是拋棄傳統。

父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們的學習和精神的培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