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大結局,我從中挖到了父母最該看透的6條真相。《網路文章》

每個人的宿命,都藏在原生家庭裡,父母的三觀、格局、言行……無一不影響著孩子。

作者 | 李核桃​

史詩級開年大劇《人世間》大結局了!

故事始於1969年東北某省會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終於2016年城市改造開始,涉及到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有百姓的地方,就有煙火,就有教育。

尤其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奮鬥歷程,讓我看到個人發展與原生家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不由得思考:同為平民子弟,為何隻有周家人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我從中挖到了父母最該看透的6條教育真相。

家風正,子孫興

整個光字片,大部分人是窮困且卑微的,隻有周家例外。

周家出了一個市長,一個教授,一個導演,一個婦產科主任,以及4個清北學霸。

就連隻有小學文憑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剛從牢裡出來就被朋友們簇擁著『帶領大家搞搬家公司』。

而周家『大家長』周志剛隻不過是一個常年在外支援祖國建設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孫後輩為何這麼優秀?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興衰的『根』和『源』。

秉義的大義、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熱烈、鄭娟的堅韌,均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

『仁義大氣』的家風將周家與光字片其他家族區分了出來。

反觀光字片其他家庭:

國慶家愛抱怨,所以家宅不寧,老公公跟兒媳鬧別扭後凍死在寒冬裡,孫子也沒考上大學。

春燕家世故、心眼多、愛算計,最後被一幫老友所不齒,孩子考失利後還來了一場離家出走的鬧劇。

趕超家善良、知恩圖報,時代雖然給了他們窮困的命運,但第三代考上了哈工大最好的專業,走在了翻身的路上……

家風正,子孫興;家風不正,禍患必生。

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對孩子的影響,做好孩子的榜樣。

家風不正,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勞。

一個好媽媽,能旺三代人

周家有兩個好媽媽:周母和兒媳鄭娟。

劇情的前半段,留守在家的周母堪稱周家的『靈魂人物』,兒女的信件、電報,周父的近況,都通過她來串聯,來往信件中寄托了她多少愛與期盼。

周蓉隻提過一次想要一件紅毛衣,周母就每年為她織一件。

一家人雖然天各一方,濃濃的親情卻時刻環繞心間。

周家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幾乎沒有紅過臉,是媽媽教給了他們愛與溫暖。

《母親的影響力》中說:

『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聖殿和源泉』

周母是這段話最好的註解。

晚年時,周母因腦血栓後遺症時不時犯糊塗,鄭娟又撐起了家的大後方。

婆婆昏迷在床時,是她的悉心照顧,讓周家兄妹心無旁騖地在外打拼,一雙手累到變形。

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孩子們學習的督促,也是她親力親為,堪稱周家第三代人的『共同媽媽』。

秉昆8年牢獄之災,家裡頓失主心骨,她再次挑起大梁,靠賣冰棍、紅薯、包子養家,確保天不塌、家不散、孩子安心讀書。

秉昆出獄後精神不振,也是她半夜端來夜宵和小酒一點點開導,給了丈夫東山再起的勇氣。

《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話膾炙人口: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媽媽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一個家族的榮耀,一半功勞歸功於在外打拼的人,另一半歸功於在家照顧老小的媽媽們。

她們做著最不起眼的活,卻發揮著最強大的後勤保障作用。

如果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那麼一個家族興旺的背後,肯定也有一個偉大的媽媽。

一個好媽媽,能旺三代人。

優秀的孩子不一定靠得住

平凡的孩子才是來報恩的

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過於秉義:北大哲學系高材生,有頭有臉的市長,嶽家也給力。

作為女婿和領導他是合格的,上為民請命,下為嶽父母盡孝。

唯獨作為兒子,他是不合格的。

既沒有時間伺候雙親於跟前『養口體』,也沒有兼顧老父親的尊嚴『養心智』,由著身居高位的嶽父母不見親家。

甚至不如街坊鄰居,他們尚且在父母生病時照顧一二。

同樣出息的還有女兒周蓉,北大中文系才女、最年輕的教授,可她不但沒有照顧父母,反而為全家添了不少麻煩。

優秀的孩子,不一定是來報恩的。

他們的世界更大,也更遠,一年也見不了父母幾次面。

反觀小兒子秉昆,雖沒有大出息,卻能守在父母跟前盡孝。

母親腦血栓昏迷的兩年,秉昆和鄭娟為母親穿衣喂飯、端屎擦尿,將母親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父親病倒時,也是秉昆第一時間送到醫院,在父親渴了、餓了、想抽煙時,鞍前馬後地伺候。

連時不時犯糊塗的媽媽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強,他在家,心裡就踏實。

想起一位校長的刷屏言論:

平凡的孩子是來報父母恩的,他們可以常伴父母左右,今天載父母吃牛肉丸,明天載父母吃海鮮,讓父母安享晚年。

而優秀的孩子,將來去美國、英國、加拿大留學,見面隻能靠視頻,什麼都指望不上。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那個資質平平的孩子吧!

優秀的孩子都是給外人養的,不一定靠得住。

守在身邊的孩子雖然平凡,卻能帶給父母踏實的幸福。

越是最親的人

越要『有話好好說』

《人世間》最吸睛的一場戲,莫過於秉昆跟父親吵架。

事情源於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了,一起回家拜年。

整個片區就出了他們兩個大學生,所以父親很驕傲,領著三個孩子出來跟鄉親們拜年,順便顯擺一番。

哥哥姐姐有多光鮮,平凡的秉昆就有多黯然。

父親不但沒有照顧他的情緒,反而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對他一通爆訓:

『從小你哥你姐學習好,而你呢?

你的成績永遠是倒著數……』

『就算沒有家務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嗎?

這一刻,秉昆的尊嚴被徹底撕碎!

他臉上全是震驚、憤怒、委屈、失望、難以置信。

考不上大學固然是事實,但這也沒有父親的『傷口撒鹽』讓他痛心,氣得他很多年不理父親,連搬家也不告訴父親。

多年以後,傷心欲絕的老父親弄清原因後,哭著罵著向秉昆道了歉。

明明愛孩子,可說出的話卻好像在怪孩子。

這就是很多父母的說話方式,很多觀眾都稱『太真實了』。

平心而論,周父已經算是那個年代比較有格局的父親了。

他也多次誇秉昆是三個孩子中『最滿意的』,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誤會。

隻是看到秉昆鬧情緒就生氣了,吵著吵著就上火了、不管不顧了。

越是最親的人,越了解你的痛點,所以才越容易說出最刺痛人心的話,什麼話難聽說什麼,哪兒疼戳哪兒。

家是愛的港灣,最好的情緒應該留給最親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

越是最親的人,才越應該『有話好好說』。

再苦再難

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周家最不討喜的後代,大概就是玥玥了。

她任性、自私、薄情、叛逆,從來都隻考慮自己。

許多觀眾忍不住感嘆,忠厚仁義的周家人,怎麼生出這樣一個『怪胎』?

回顧一下她的成長史會發現,其實她也是一個可憐孩子。

小時候,父母不方便帶她,她跟著舅舅、舅母長到16歲,直到舅舅家再也沒法住了才被迫回家。

她發誓:以後自己有孩子了,不管多難,都要把孩子帶到身邊。

雖然舅舅、舅母從未虧待過她,可父母不在身邊,她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

她總覺得自己隻是父母名義上的孩子,沒有親情。

所以她媽媽說什麼她根本不在乎,不服管教。

所以後來給50多歲的老男人當小三時,也不在乎父母是否受傷。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

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父母隻管生不管養和育,就是瀆職。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若與父母有過明顯的分離期,就會造成『親子中斷』創傷,給孩子造成低自尊、沒有歸屬感,情感脆弱,難以與人建立信任關系。

而7歲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塑造、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幾乎構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缺席了孩子成長的父母,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還有孩子與你的親密關系,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

所以,再苦再難,請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這個期限,後面很難再彌補回來。

不讀書的代價

要靠一輩子的平庸來償還

《人世間》中最令人唏噓的角色,莫過於秉昆和他的朋友『六小君子』。

『六小君子』起點相同,都是普通工人。

唯獨不同的是,呂川和向陽愛學習,政策好轉後考上了大學。

畢業後,呂川進入仕途,一路升到中紀委。

向陽則成了年入數十萬的工程師。

此時二人的見解、格局已不同於4位老友,也有了各自不同的社交圈。

他們要麼不參加六小君子聚會,要麼勉強加入卻再無共同語言。

文憑隻是薄薄一張紙,卻能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知識的威力。

趕超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臨死前對孩子千叮萬囑:『文化水平很重要,你們這代人那就更重要了。

要是沒文化,早早晚晚要被社會淘汰』

這是一個吃了一輩子苦的父親對兒子最後的囑托,也是他掙紮半生最深的感悟。

不讀書,時代淘汰你的時候根本不打招呼。

所以要告訴孩子:越是生活不易,越需要知識武裝自己。

唯有以知識做武器,用學習強大自己,才能扛住時代的洪流,擁有『無論怎麼變都不被淘汰』的底氣。

時代也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讀書卻能讓人跳出時代的桎梏,改變平庸的命運。

開頭我們提到,在窮困潦倒的光字片,為何隻有周家人脫穎而出?

答案昭然若揭:

在於周家淳樸良善的家風;

在於媽媽溫暖與堅韌的愛;

在於父母兄妹對親情的重視;

在於讀書與奮進……

作家黛博拉·塔納說,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不僅要給孩子創造他所在的世界,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世界該怎樣被溫暖詮釋。

《人世間》用50年的生活變遷史告訴我們:

每個人的宿命,都是原生家庭。

一個孩子的未來,就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中。

我們能做的是,以史為鑒,正家風,敬父母,愛幼子,將溫暖良善、積極向上的美德代代傳承下去。

點個【贊吧】,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活成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有情、有義,有責任、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