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父母拋棄到考上哈佛,這位母親的經歷,告訴我的4點人生道理。《網路文章》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最近視頻號上G姐對媽媽的一段采訪火了。

視頻中的G媽媽,溫柔知性,卻又堅定自信。

如果不是G姐自己爆料,真的很難看出G媽媽的原生家庭是如此的不幸。

從記事起,G媽媽就一直在父母的爭吵甚至打架中度過,直到9歲,父母終於離婚了。

此時,父母之間的戰爭雖然結束了,她和弟弟卻沒人要了。

父母雙方也很快組建了新的家庭。

所以童年的G媽媽很少看到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父親至少還給生活費,媽媽卻基本看不見。

再加上那個年代,很少有人離婚,所以G媽媽父母的離婚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大事,姐弟倆不免遭受到很多異樣的目光。

而奶奶為了養活姐弟倆,要補貼家用,對姐弟倆也疏於管教。

父母的離婚,讓G媽媽很早熟,從小就明白『她凡事隻能靠自己』,而被父母拋棄,除了讓她不開心,也讓她在面對沖突時沒底氣,不願意和人打交道。

雖然G媽媽想躲避人群,可奶奶卻好面子,常常被教訓不懂禮貌。

所以童年的G媽媽,雖然成績好,也一度走到幾乎自閉的狀態。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拿到這樣的童年劇本,沒人愛沒人管,感覺不學壞已經難得,但G媽媽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寫了人生。

雖然其中辛苦視頻中沒有細說,但從G媽媽每每對原生家庭客觀理智的分析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其實能夠逃離原生家庭的不幸,甚至最終考上哈佛,和G媽媽的種種信念分不開。

01 關於親子關系,需要課題分離

在視頻中,G媽媽說到:對我們來說,父母隻有這一個,也沒得選,但父母的感情終歸是他們自己的事。

他們沒有處理好,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聽到這句話,真的忍不住要為G媽媽鼓掌了。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曾提到一個觀念——課題分離,簡單說就是一件事情的後果由誰來承擔,就是誰的課題,而對於別人的課題,我們要學會分離看待,不去幹涉。

G媽媽對父母離婚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很好的課題分離。

父母離婚了,是因為他們自己無法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並不是作為孩子的『我』引起的。

看到這一點其實很難。

因為很多時候,作為孩子,會成為一個家庭的黏合劑,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免不了會把孩子拉進來。

就像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女孩尤娜,因為敏感的覺察到父母之間關系變化,所以她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壞孩子』,和同學打架、因為偷東西進警局,故意把自己弄感冒,傷害自己。

如此種種,都是為了讓父母把焦點集中到她身上,而不是父母之間本身的矛盾上。

所以在親子關系中,我們更需要課題分離,不要強把父母的責任攬到孩子身上。

就包括被問到因為小時候見不到父母,G媽媽會不會恨他們時,G媽媽也很客觀的說,父母不來看她,是父母自己責任的缺失,並不是作為孩子的她不好。

所以她從不懷疑自己。

也正是因為G媽媽的這種信念,所以在成年後,G媽媽才能和父母,甚至父母各自的重組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就像G姐自己感嘆的,無論大小節日,她們家都很忙,因為她有兩對姥姥姥爺。

因為分離,所以諒解,因為分離,所以不自疑,隻有內心沒負擔,才能有所選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02 關於原生家庭,不能當借口

關於自己的家庭,G媽媽在視頻中說到: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其實很正常,但人更重要的是不要以此為借口。

對於這一點深有感觸。

年初回老家時,被表妹的狀態嚇了一跳。

畢業3年了,她一直待業在家。

在她們家見到她時,她穿著睡衣,完全不修邊幅,整個人也比上學時胖了一圈。

後來了解到,自從她大四父母離婚後,她狀態就一直不太好,畢業後雖然大姨也想過辦法送她到企業上班,可每次都幹不了幾天就辭職了。

她總覺得都是父母的錯,他們不該在她人生的關鍵時刻選擇離婚,讓她一次錯過次次都錯。

其實當表妹把自己人生過得不好歸罪於父母之後,因為作為過去式的原生家庭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她也很難改變了。

但我們會發現,凡事總有例外。

就像視頻中的G媽,原生家庭也不好,童年時爭吵不斷,9歲後又被父母拋棄,如果要找借口,她一定可以有很多。

但在視頻中,G媽媽每每提到父母,卻沒有抱怨,反倒很客觀,充滿了對父母的理解。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有問題,而隻有不把原生家庭當借口,我們才會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開始改變自己。

03 關於人生責任,要主動承擔

關於人生責任,G媽媽在視頻中說到了2點:

一是我們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特別是那些不喜歡卻必須做的;

二是不要總是盯著父母的那點錯,而要想辦法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人生,如果認識到原生家庭有問題,就主動去改變。

對於擔負起自己的人生責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責任。

上學時,雖然父母離婚,沒人愛沒人管,她內心感到空虛,但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學習,她明白作為學生的責任。

後來姥姥重病,G媽突然就原諒了父母,畢竟有什麼比父母健在更重要的呢?

所以後來她主動拿回選擇權,父母不見她,她就去見父母唄,才有了後來逢年過節有好東西就給父母送去,慢慢和父母關系破冰,到現在和兩家人關系都很好。

我們都想選擇喜歡做的,但人生中更有許多應該做的事,承擔起那些不能逃避的事情,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情感上成熟的人。

就像《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曾寫道的:一個情感上成熟的人,不僅應該能夠在感情上跟別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別人的意見、需求和評價所左右。

覺得應該就努力去做,不去在乎對方是否改變,這需要強大的內心,更需要很多包容。

04 關於成長,讀書改變命運

在視頻中,G姐也講到了G爸的成長故事。

G姐的父親是個內心豐富但不善表達的人,再加上年輕時忙於事業,所以小時候對G姐嚴厲多過溫情。

直到G姐離婚,G把卻突然給她打了一個電話,說自己對不起G姐,因為小時候太過嚴厲,疏於對女兒的愛護,才導致G姐遇到一個稍微對她好一點的人就跟著跑了,婚姻不幸。

就像G媽自己總結的: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就意味著總有人學的好,也一定有人不及格。

這讓我想起了《請回答1988》裡的一個鏡頭:善德爸爸一次忽略了善德的生日,過後找到她時語重心長的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

誰說不是呢?

作為父母,想成為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一定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而學習,也是改變自己命運的不二法門。

G媽之所以能夠從原生家庭的不幸裡逃離出來,和她愛看書不無關系。

父母剛離婚時,G媽也恨過,甚至一度自閉,但看書卻為她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

書中的很多道理,讓她對父母的事情釋然,也讓她變得包容,接受一切,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所以,當我們面對親子間的矛盾,能夠做到課題分離,區分清楚是誰的責任,不過分懷疑自責,人生就會少了很多內耗;

當我們面對原生家庭,能夠直面問題,擔負起自己的人生責任,主動選擇承擔,改變就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當我們堅持成長,通過學習、讀書,不斷開闊眼界,不僅會對世界更包容,也會擁有更多幸福的可能。

雖然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但就像視頻的最後,G姐總結的:人生都是選擇題。

是的,我們的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人生一定有著深刻的影響,但這個『命運』是否生效,還是要看我們具體的選擇。

歡迎關注 光昭亮教育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