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到了一個新詞匯:
『斷親』
網絡上的解釋是這樣的:
『斷親』是現在九零後群體的一個人際關系特點。
現在很多九零後,跟親戚很少來往,甚至跟父母也不親,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斷親』。
我問了問周圍的朋友,發現:
其實不隻是九零後,還有不少八零後,跟親戚或者父母的關系也很淡漠。
原因很多,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
工作太忙,距離太遠,平時就聯系的少,逢年過節也不走動,感情慢慢就淡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唯美的形容:
『家,是避風港』
然而,對於現在很多九零後來說,他們已經不再把原生家庭視作『避風港』,家也不是他們的退路。
本以為家可以替他擋住風雨,沒曾想,人生最大的風雨都來自那個叫『家』的地方。
八零後和九零後,雖然出生相差了十年,但有很多童年記憶都是共通的。
如今的『斷親』現象隻是表象,其根源是在這代人童年時期,也就是約20年前。
以下這7個來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看看有沒有你經歷過的?
1,被父母訓斥『吃不了苦』。
現在年輕人的父母普遍是五零後、六零後,他們這代人成長於艱難時代,普遍都有匱乏的人生體驗。
所以他們這代人很能吃得了生活的苦,更多的是體力方面的苦,披星戴月汗流浹背早出晚歸的生活之苦。
在他們看來,九零後生活在物質繁盛的年代,從來沒吃過真正的苦。
但是,難道世界上的苦就隻有體力的苦嗎,九零後內心的掙紮是父母所不能理解的。
他們不理解九零後口中的『累』更多的是心累,是茫然,是供不起房,養不起家,沒法給家人更好地生活的那種焦慮。
在父母眼裡九零後的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吹空調,你腦海裡的心力交瘁是不被看到,也不被承認的。
2,父母的『唯努力論』。
九零後的父母,特別擅長用他們的價值觀來規訓孩子。
他們讓孩子拼命讀書,說這樣將來就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然而九零後進入職場之後面對的是學歷貶值的世界,這就是所謂的『進步悖論』:
所有人都進步了,等於沒人進步。
當曾經的『優秀』變成了『普通』,曾經的『普通』就成了不及格。
而在父母看來,九零後所面對的現實隻是他們『不夠努力』,還無病呻吟。
這種認知和現實的割裂,造成了兩代人之間的鴻溝。
3,父母慣用的『道德綁架』
很多人都經歷過父母的道德綁架:
『我都是為你好』
『當初要不是因為你,我會比現在更成功/更有地位/更有錢』
『我把你養這麼大,你還這麼不爭氣』
類似的話術幾乎每個九零後都聽過吧。
很多父母喜歡這樣:
把自己人生所有的失敗、挫折和不如意,都歸咎於『生了一個孩子』。
但從來沒聽過哪個父母說,他如今的成功都是因為有了孩子。
九零後在這種嫻熟的道德綁架中,背負著巨大的歉疚和慚愧長大,哪怕成年之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發現父母沒有他們自己說的那麼無私,但孩子內心的創傷已然形成,自卑、自輕的感覺已經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4,父母無休止的爭吵。
上一輩很多父母都不是戀愛結婚的,而是通過長輩的安排或者介紹,根本沒有互相了解對方就匆忙結婚了。
以至於結了婚之後各種不合,天天吵架,當著孩子的面也是照吵不誤甚至大打出手。
現在很多九零後為什麼恐婚,其實跟童年經歷也有一定的關系。
他小時候每天見到的就是婚姻最醜陋的一面,怎麼會對婚姻有美好的期待呢?
5,被父母說是『冷血』。
父母那一輩人跟自己的各種親戚關系很密切,逢年過節必定會去串門拜年,哪怕是遠方親戚也要出於禮節去拜訪。
九零後小時候都是被迫跟著父母去拜年的,成年之後大多不會選擇主動拜年甚至很抗拒。
很多父母不理解這樣的行為,說他們冷血,實際上隻是年輕人隻是不再願意為了很無所謂的人際關系去付出精力了。
6,父母自己不努力,天天指望孩子出息改變家庭的命運。
有些父母整天讓孩子努力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掙大錢孝敬父母。
但其實作為父母,他們什麼資源都提供不了,就整天拿語言口頭鼓勵或者是打壓。
他們可以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但卻無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但是這個社會普通人想出頭有多難?
如果像他們說的那麼容易,那為什麼他們自己沒有『成功』呢?
總是『寬於律己,嚴於待人』,這樣的行為讓孩子心寒。
7,熱衷於『比較』
很多父母對九零後的孩子不滿,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口頭禪是『你看那誰誰家的孩子』,後面就是一大堆的人生成就。
但你也不看看人家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條件,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人脈?
有些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他們就會諷刺挖苦,美其名曰『激將式鼓勵』。
但其實留給子女的沒有鼓勵,隻有創傷。
討論
以上7條九零後最常見的童年創傷,你經歷過幾個?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