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天
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起自己不想生孩子的想法,主要在於她認為即便有了孩子,孩子也不一定是個孝順的人。
然後,她舉了見到的一些例子,有些老人有兒有女,甚至數量還不少,但是老來以後,依舊形單形隻,孤獨無比,就連離開的時候,都是悄悄一人。
關於老了以後的悲涼,我想不少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見證過一些真實的情況,因此再聯系到自身,免不得對此抱著消極的想法。
其實,世間之事,原本就不是隻有一個模子,很多東西都不絕對,我們還是應該學會用客觀的態度,去理性分析一些現象,而不是一葉障目,看到一個事實,就代入一個群體,定義為一種普遍現象。
當然,可能有的人會說,養孩子難道隻是為了自己老了以後的日子嗎?
肯定不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給父母帶來的正面效應絕對不少,相輔相成,並且這些同老了以後對孩子的依靠並不沖突。
因為不可否認,當人生走到某個年紀,就如同每個人在幼年時期離不開父母一樣,很多事會顯得力不從心,必須要依靠孩子進行輔助或者幫忙,這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
與此同時,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是不孝順的人。
說個實在話,一個人成長為怎樣的人,同小時候接受的觀念,看到的一些現象息息相關,因為有些話,有些事,早就無意中給孩子的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後來甚至會下意識模仿。
就像是一個在家暴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後雖然並不喜歡這種方式,但可能自己在面對親密關系時候的態度,依舊會在無意識間復刻父親或者母親曾經的做法,甚至是自己曾經最不喜歡的做法。
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我想起我爸爸的一個朋友,他有兩個孩子,真的都不孝順,大女兒出嫁以後,從來沒有回過娘家,小兒子隻會啃老,但一點都不懂得感激,不管他們做什麼都認為理所應當,還經常動不動對著大人發脾氣。
他把這歸納為自己運氣不好,有兒有女,但老來卻可能還是沒有任何依靠。
他現在自己已經無比清晰地意識到,他的兩個孩子可能都靠不住。
但實際上,在我看來,一切並不純粹是運氣的原因,造成他兩個孩子現在這種性格的起因,同他們夫妻脫不開關系。
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孝順的人,就連對自己的親媽說話都一點不客氣,年輕的時候對家庭也沒有什麼責任心,經常很多天不回家,後來面對家裡父母的養老,他作為老大各種推脫,引得弟弟也開始不平,說憑什麼自己吃虧,隻能一個人贍養老人?
農村有句俗語,叫:『屋簷水點點滴,點點滴來無差異』主要是比喻父母言行對子女影響的深遠,形象地道出有其父母,便有其子女的道理。
人到晚年,子女孝順的父母,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自己多半能夠言傳身教,在這件事上做得不錯,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然,任何事情肯定都有一些例外,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家的家風對於個人品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細想一下,我感覺很有道理。
我家裡親戚比較多,媽媽這邊算上她,一共有6個兄弟姐妹,大家都比較和睦,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很團結,所以我們下一輩的關系,基本都很好,不存在有什麼矛盾。
對待父母,他們基本也都很孝順,就是屬於那種認為不管孩子多少,也不管別人做了多少,孝順父母這件事不能去攀比,而是認為自己要問心無愧的心態。
所以,大家的孩子,基本也都繼承了父母的觀點,現在都很孝順。
唯有我的大舅,大舅是家裡比較有錢的一個,他總是在外面跑,在家裡待的時間很少,從來不管孩子,照顧看望老人的時間也少很多,一年到頭可能就去一兩次吧。
相比起來,大舅家裡的兩個孩子,真的是最不孝順的,很叛逆,脾氣也不好,雖然自己已經在工作了,但還是經常找父母要錢,並且會互相攀比,老大說父母不公平,給弟弟給得多一些,弟弟說給姐姐多一些,反正他們都認為自己吃虧了,甚至因此和父母吵架,也和對方吵架。
大舅直接就說,不想管他們了,隨便他們怎麼樣吧。
這種結果的造成,要是說和家庭氛圍完全沒有關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在很多事情上,父母基本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麼做,從小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一個模型,時間長了,自然自己就容易按照這個模型去做事。
有些人,可能到了後來,通過學習能夠自我反思,並且重新打破自己原先的價值體系進行重建,不斷塑造新的三觀和想法,慢慢變成一個期望的那種人。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能夠做到的反而是少數,更多的人最後都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著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孝順的話,自己首先真的就要做好榜樣,所謂的歹竹出好筍,絕對不屬於普遍現象,任何事都不能用少數例子進行判斷,言傳身教的力量,至關重要。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
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