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風|家庭德育被寫進《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比成績更重要。《網路文章》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標志著家庭教育全面納入法治實施軌道。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意味著父母必須依法對子女進行家庭德育。

那麼,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之後,家庭德育應該如何開展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充分考慮家庭德育在教育場域和方法上的特殊性,防止家庭德育的異化。

家庭德育應當立足於家庭場域,與家庭生活相結合。

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生活互動中,憑借其對孩子本能的愛與基本的道德責任意識,與孩子共同創造一種基本的家庭道德生活環境。

通過自然而然地對孩子進行價值引導和道德感化,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道德意識。

譬如,在孩子心裡不舒服時,父母給予細致的關懷與安慰,讓孩子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

一家人共進晚餐時,父母可以通過用餐過程中的各種細節體現出節約糧食、尊重勞動、尊老愛幼等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德行。

家庭德育需要充分發揮隱性德育的功能,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需要認識到,開展家庭德育,絕非意味著要讓家庭中到處充滿道德訓斥,或者簡單粗暴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這樣,隻會讓家庭德育異化,成為冷冰冰的道德宣講和說教。

家庭環境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因此家庭德育不應像學校德育一樣,以直接課程作為教育的基本手段,而是要注意家庭文化的營造,充分發揮隱性德育的作用。

比如良好家風的建設,讓孩子在一種和諧、安全的家庭氛圍中生活,實現德行的內化。

家庭德育要高於生活,培養孩子的高尚人格。

家庭德育除了要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認知和行動,還應該以培養孩子追求高尚道德生活為目標。

單純依賴親子情感與責任的家庭德育,隻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基礎工作。

這就要求父母依托更專業的教育學知識,來科學、有效地幫助孩子成長。

隻有提出更高的道德生活目標,融入教育學的經驗與知識,家庭德育才能更高質量地完成。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後,父母作為家庭德育開展的主體,更應該積極承擔家庭德育的義務,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德性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和親子互動模式對孩子早期的品格發展、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方面,父母作為與孩子接觸最為密切的親人,無論是在生活經驗上還是在思想觀念上,都對孩子有最深入的影響;另一方面,父母作為成年人,天然具有權威,孩子會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建構自身的道德世界。

所以,父母要時刻保持作為教育主體的敏感性,不僅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也要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引導孩子的品德發展。

另外,家庭德育應當以孩子為中心展開。

不同年齡階段、氣質和性格的孩子,其道德發展水平和路徑存在差異。

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應當接受適合自身特質的家庭德育。

這就要求父母積極主動地認識孩子,深入地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當前所屬年齡的道德發展階段性特點,用適合孩子的方式進行教育。

通過輔助、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的道德建構,在家庭互動中實現德性成長。

總之,家庭教育促進法為家庭德育提供了法律支持,促使父母更好地開展家庭德育。

父母應當積極主動地承擔教育責任,培養有道德、有理想的下一代。

來 源

好媽好爸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