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的普遍的現像,6歲之前放任孩子、6歲之後管理孩子。
造成6歲前很多的孩子是在父母、老人滿滿愛的包圍下逐漸成長,舍不得孩子受委屈、任何事都依著孩子。
造成6歲後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也隨之越多,當父母被孩子成長中面臨的這些『障礙』而困擾時,卻忽略了反省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否是因為我們過渡的『愛』而束縛了孩子今後的成長呢。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故事《不做剪蛹人》
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看到了蝴蝶蛹,當他發現裡邊的蝴蝶正費力的想鉆出來,但是鉆了好久還沒有完全出來,於是他就拿一把剪刀將這個蛹剪開了,最後導致這個蝴蝶因為身體肥胖,翅膀沒有足夠的力量,再也飛不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許很容易成為那個剪蛹人。
在面對孩子時我們更應該思考是讓孩子自己成長,還是我們代替他成長,讓他最終成為溫室的花朵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生活輕松自在,無憂無慮,但現實卻沒有一帆風順,更多的是困難、挫折和打擊不約而至。
過度保護孩子,任何困難替他解決隻是一時的歲月靜好,不鍛煉他生活的技能,不培養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就會不堪一擊總有一天會敗給現實。
有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廣泛流傳,用在教育子女上非常貼切。
一個人發現一隻蝴蝶蛹有縫隙,蝴蝶在裡面努力想掙脫飛出來,但是掙紮了好久,蝴蝶最終也沒有出來。
這個人用剪刀剪開了蛹,雖然蝴蝶毫不費力地掙脫出來,但是它的翅膀非常瘦弱,而身體臃腫肥大顯得很笨拙,根本不能像其它蝴蝶一樣正常飛,隻能在地上蠕動。
其實蝴蝶通過用盡全力掙紮正是蛻變的過程,這樣身體中的液體通過擠壓到翅膀,使翅膀更豐滿有力,也為飛行做好了準備。
但是一剪刀下去,蝴蝶失去了蛻變的機會,雖然省力卻喪失了飛行的能力。
孩子經過挫折才能蛻變成長,在養育過程中,父母任何困難都幫他解決,看似一帆風順,實則少了磨煉的機會。
孩子終究不能『羽翼』豐滿,也就沒有自由『飛翔』的能力。
所以父母不要當『剪蛹人』,給孩子破繭成蝶的機會,可以使他變得更堅強。
每次聽《不做剪蛹人》的故事,我的腦海就會立刻想到偉大的教育實踐家:蒙特梭利博士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替孩子喝下那碗湯,那麼他永遠不會強壯。
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正內涵――教育是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因為將來孩子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他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所以在幼兒時期,我們就要預設到將來孩子要面對的世界需要什麼能力,在現在的幼兒園教學中,就要培養孩子擁有什麼能力。
當今社會中,有這樣一些現象,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聽從父母的,由父母幫助解決的,父母慣性的想要駕馭孩子的一生,覺得這是為孩子好。
於是,成人贏了孩子,卻沒有贏得孩子。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從小的經歷太少,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太少,因此就失去了面對問題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面對很多事情時,他總是退縮缺乏勇氣,不知如何面對。
現在幼兒園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遇到一點兒困難的直觀反應就是找老師、找父母替他解決,造成依賴心理過重。
但這些現象在蒙氏園的孩子身上很少見到,因為蒙特梭利教育中的十大特點之一就是——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
要求教師必須協助兒童自己獲得獨立的能力。
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去參與和體驗。
蒙氏教育是如何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讓孩子從幼兒階段、從人生的起步階段開始就擁有獨立體驗成長的機會、獨立參與並解決他在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呢?
小編為大家分享兩個在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教學案例:
案例1: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同樣也會遇到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發生爭執的現象,遇到這類問題要不要解決?
如何解決?
是老師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幫助解決,還是孩子自己解決?
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那麼在蒙氏教育中,老師是如何把解決事情的能力教給孩子的呢?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有一個固定的區角叫做和平角,和平角擺放有和平桌、和平椅、和平花,當小朋友之間發生沖突後,他們會自己走到和平桌面前,拿起和平花,解決問題,誰先拿起花誰先說話,說什麼?
說出自己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理由,對方互相聽取彼此都在說些什麼,從中兩個人商量如何解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兩個人從激烈的爭吵到和平的解決,再到一起繼續操作工作,這個過程是不是就已經在教會孩子解決事情了呢?
孩子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親自體驗中獲得、在經歷中成長,而在蒙特梭利教學環境中,我們提倡孩子,自己動手,自己動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動腦思考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也堅信,孩子解決每一件小事的經歷,都將成為孩子寶貴財富的經驗。
從小就能夠體會,並經歷面對問題、化解問題,將來他才會正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夠在將來的社會看到更多有勇氣、敢挑戰、有能力的人。
案例2、給予孩子機會讓他挑戰自己
想要了解一個孩子真實的能力並不是在教室中、也不是在家庭裡,而是在社會中。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重視社會教育,因此我們每月都會組織不同的主題活動,其中有一個活動叫做『勇敢之旅』
在蒙氏教育當中我們的孩子在畢業前夕都會以孩子的綜合素質來去評價孩子在三年的幼兒園當中究竟都獲得了哪些能力。
因此在孩子畢業前老師會帶領孩子開展他們畢業季最後一場活動『勇敢之旅』,在這一場活動中,老師會設置各個環節,比如:去動物園找哺乳動物並畫下來、去賣東西賺錢、用賺到的前購買物品送給環衛工人……當孩子們完成所有的工作之後,就可以到老師那裡領取爸爸媽媽所在位置的提示卡,直到找到爸爸媽媽。
在這一天當中孩子們需要自己乘公交車、地鐵;自己問路;自己負責一天飲食……
整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都需要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在整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會被陌生人接納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了溫暖,感受到被幫助的幸福。
他們也會會感受到被陌生人的拒絕,讓他們體會到被拒絕的感受,讓他們更加明白隻有不怕拒絕擁有挑戰困難的勇氣,才能獲得成功。
這個過程就是把孩子成長的機會還給了孩子。
學習的價值在於累積的過程,孩子缺少的並不是能力,缺少的是機會,是參與、體驗,我們要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去體驗、去感受我能、我行、我可以,當他感受到我能我行可以的時候,他就會越加想要證明自己可以,這種內在的成長動力比老師說教起到的效果更強。
正如蒙特梭利博士所說:『兒童教育是改變人類命運的唯一途徑』在施教的過程中隻有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才會不一樣。
孩子需要借助教育改變命運,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各種能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THE END
我們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協助他,給他方法讓他自己嘗試,而不是替代他,孩子的成長無人可以替代,隻有通過它自己不斷的體驗,不斷的經歷才能收獲經驗,成人替代的越多,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就會越少、自信、獨立等能力就會越弱。
孩子在幼兒時期的豐富的經歷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筆『寶貴財富』。
請放手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力及的一切事情,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