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沒有范本,沒有標準,隻有用心。
倘若父母能做好以下這三件事,那麼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親子關系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說:你是個什麼人,你跟孩子關系怎麼樣,比你對孩子怎麼做要重要得多。
育兒的本質是經營關系——一段親子關系,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有一個親密、友好、和諧的親子關系,隻有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認同你,你給予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二、培養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優秀的習慣。
人生的結果是無數習慣的總和,要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1.運動的習慣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身體更加強壯,減少心理疾病,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讓思維更加靈活,學習更有效率。
5-7歲,屬於緩慢發育階段,可以選擇體力消耗小的運動,如遊泳等;8-12歲的孩童期,孩子的力量、速度、耐力提升,可以選擇羽毛球、網球、跳舞等。
孩子生命的質量,不僅僅局限於單薄的成績單上,更在於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體育鍛煉。
2.熱愛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終身學習的最好方式,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有著豐富的內心、獨立的思想和開闊的眼界。
如果父母經常拿著書籍享受閱讀,孩子也會對知識充滿渴求。
3.自律的習慣
幫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是養成自律習慣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幾點起床、幾點睡覺……此外,還要留有40%的空白時間,讓孩子可以自由支配。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幫孩子養成自律習慣的第二步,習慣的養成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他看你如何做,他就會模仿去做。
三、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應該隻有大量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溫良的品性和美好的心靈。
1.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孩子再小也和家長們一樣擁有平等獨立的人格,父母應該學習去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需求。
比如:不過分包辦一切,把自主選擇權還給孩子;不要當眾批評孩子,注意孩子的情緒感受;尊重孩子的家長,更會得到孩子的尊重,這也使得教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教會孩子樂觀的心態
在孩子的成長中,挫折和苦難無法避免。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擁有樂觀的心態和不放棄的精神,習得堅韌的品格心質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3.引導孩子樹立夢想和目標
要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才能走得更加寬廣且久遠。
家長們給予孩子的東西,更需要愛與智慧、創造與感恩。
為人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只要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才能走得更加寬廣且久遠。
來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