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想要孩子出類拔萃,需要父母做到『三不慣兩不管』。
對孩子而言,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是永不過時的定律。
史上最嚴格的『雙減』政策落實後,作業少了,補課班不上了……
一系列的措施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在這些變化之下,父母好像也能輕松一些。
但其實恰恰相反,『雙減』之後,父母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好的教育,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
我很認同一個說法:
『雙減』,一減不優秀的孩子,二減不重視教育的父母。
想要孩子在『雙減』後脫穎而出,父母就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
三不慣
1. 孩子沉迷手機,不慣
『雙減』政策出臺後,『史上最嚴』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規定也來了。
最核心的一點是:未成年人一周最多隻能玩3小時遊戲,並且還需要進行身份認證。
但這真的能阻止孩子玩遊戲嗎?
前幾天, 騰訊做了一項關於『雙減之後,孩子們放學都幹啥』的調查,在接近2萬人參與的投票中, 『在家閑著玩手機』的人數比例高達32.4%。
『雙減』之後,如果時間沒有得到合理安排,很多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了。
原本朝氣蓬勃的孩子,一旦被手機中的精彩所蠱惑,最先毀掉的就是身體健康,視力下降、頸椎病、肥胖、免疫功能失調等問題屢見不鮮。
沒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加持,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註定要受到限制。
特別是在中考體育分值逐年增加的大環境下,一個天天抱著手機、缺乏運動的孩子,將來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我們常說: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而毀掉孩子成績最快速的辦法,就是放任他在手機的世界中沉淪。
學霸和學渣之間,往往就是隔著這麼一個小小的手機。
心理學家亞當·奧爾特曾說:
『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難以戒除』
成年人面對手機的誘惑都尚且難以自控,更不用說自制力差的孩子了。
因此,在『雙減』之後,與手機『爭奪』孩子這件事,不僅不該放松,而是應該更加迫在眉睫。
2. 孩子拖拉磨蹭,不慣
『雙減』政策中對作業量也有了明確要求,其中規定:
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
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
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很多孩子覺得反正時間多,作業少,可以慢慢寫,結果玩著玩著,拖著拖著,到很晚才開始寫作業。
面對孩子的磨蹭,大多數父母采用了『催』這個簡單直接的辦法。
孩子是催不快的,他們拖拉磨蹭,大多數的病根其實都是缺乏時間規劃能力。
真正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對時間的管理。
還記得清華學霸那張學習計劃表嗎?
從早上6點40分到凌晨1點睡覺,中間的時間被安排得井井有條,沒有浪費一點時間。
同樣24小時,學霸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時間觀念差的孩子隻能不停處於『趕工』狀態。
是否擅長時間管理,與孩子的成績息息相關。
正如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曾說:時間管理能力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決定學習成績。
拖拉磨蹭,看似是小毛病,不僅與孩子的學業密切相關,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工作與社交。
因此,父母在『雙減』後,對於拖拉磨蹭的毛病不僅不能縱容,反而可以趁著作業量減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對時間的管理。
3. 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雙減』對於降低學習壓力,也有了明確規定, 比如不能隨意增減課時,降低考試壓力,不能唯分數論……
孩子松綁了,壓力減輕了,人不像之前那樣精神緊繃地學習,但很多壞習慣浮現出來:好吃懶做,不愛運動,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這些壞習慣看似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積累得越多,好習慣的養成就更困難,就越容易拖垮孩子。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輸在學習習慣。
哪有什麼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孩子3~12歲之間,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不重視,未來再去糾正為時已晚。
『雙減』後, 父母更要引導孩子合理利用好課餘時間,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
兩不管
1. 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不管
原本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管著,下課在培訓班有輔導老師帶著學習,回到家還有父母的監督,現在課外補習沒了,也意味著孩子自主的時間更多了。
比起過去的『包教包會』一站式安排學習,如果孩子的獨立性不強,不會合理安排規劃自己的課餘時間,那麼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因此,那些有遠見的父母,早早就開始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
浙江女孩邵奕佳,高考719分,為了圓心中的北大夢,霸氣地拒絕了清華的錄取。
對於女兒的選擇,父母表示完全支持,因為在他們眼中『女兒從小就很獨立,什麼事都不用家裡操心』
從小,父母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她的獨立性。
正是父母的尊重與放手讓她提高了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就馬上沖上前去幫他們解決得明明白白,看似是愛孩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
擁抱太緊的愛,很多時候是一種隱秘的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權利,他的人生應該自己走,父母不能代替。
父母越早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他們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
2. 孩子能承受的困難不管
孩子自己在學校裡面,也許會碰上之前沒有遇過的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
這個時候看的就是孩子之間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別。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能否成功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年齡小,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開始大包大攬,替孩子做決定,幫助他們排除一切障礙。
然而這種做法是在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久而久之,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退化。
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但成長恰恰發生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
就像鄧亞萍在談到自己的育兒經時說,『並非所有的壓力都可以躲避,困難和挑戰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如果躲著不解決,問題永遠還在那裡』
讓孩子直面困難,就像是在身體上埋下一顆種子,當未來他們遇到困難時,先想到的不是去回頭看看爸爸媽媽,而是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之前,網上一份《不要喊媽平等條約》火了。
媽媽提出的9條規定,其實目的都是一個:『遇到問題,請第一時間嘗試自己解決』。
在條約正式實施後,孩子果然喊媽的次數少了很多,習慣了自己起床洗漱,給自己盛飯,下樓玩的時候會記得背著水壺和防蚊液。
愛孩子不是要做一對『鏟雪車』父母為孩子鏟平一切障礙,而是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體驗。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很多。
給予信任,學會放手,他們的步伐才更加堅定,沉穩。
唐江澎校長曾說: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優雅生活者,責任承擔者,和問題解決者』
獨立健全的人格、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善於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終將成為孩子的底層能力,幫助他們在未來人生路上披荊斬棘。
雙減,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既是變化,同樣也是新的機遇。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遊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並非易事。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
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並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
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事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
可孩子看這個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於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