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世界上最容易當上的職業便是父母,他們不需要通過任何考試,也不需要獲得認證,只要夫妻雙方你情我願,便能升級為人父母。
可同時父母也是最辛苦的職業,因為大多數年輕夫妻根本不具備為人父母的條件和能力,導致他們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舉步維艱……
浙江東陽的一名男孩,因為玩遊戲的瑣事跟父母發生激烈爭吵,雙方都在氣頭上誰也不肯讓步,情緒激動的男孩一氣之下爬到了天臺上,這讓父母慌了神,趕緊求助。
前來救助的特警了解孩子是因為打遊戲的事情與父母發生沖突後,主動邀請男孩加遊戲好友,帶他一起打遊戲,還拿出手機向男孩展示高超的遊戲力。
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開導後,最終男孩終於放下了對特警的警惕和防范,救援人員也順利將男孩從天臺帶下。
你看,父母跟孩子硬碰硬有什麼用?
除了展示自己的嗓門、講幾句大道理外,對教育孩子真的毫無作用,如果男孩真的從天臺上一躍而下,最痛苦、最悔不當初的一定是與孩子吵得最激烈的父母。
不會溝通的父母隻會帶來失敗的教育!
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叛逆,並非全是孩子自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來自家長教育的失敗和職責上的缺失。
央視曾拍攝一組探討中國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故事講述不同孩子叛逆被家長送到專業地方『回爐重造』,可看完紀錄片卻發現,真正有問題的並不是三個輟學的孩子,而是他們身後的家長。
家明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他想成為流浪歌手背包客,想過獨立自由的日子,但在父親眼中,隻有讀書才有出路。
不同目標讓父子有了矛盾沖突,也導致家明始終在父母想法的專制下沒有自我,矛盾一觸即發。
家明爸爸始終認為,兒子變成這樣就是沉迷遊戲、跟不正經人來往導致的,說白了就是不聽自己的話才變成這樣的。
可院長卻告訴爸爸,是他長期以來的逼迫、控制讓家明失去了自我,隻能按照爸爸的想法成長,對父母一定要做到百分百順從。
他們忘了,家明是個獨立的人,養小動物的權利沒有、晚回家的權利沒有,十幾歲的家明好像活在了一個叫『家』的囚籠,被『父母』監管著,是父親極端的教育方式讓家明不得不用叛逆的方式反擊。
很多家庭矛盾、親子矛盾的症結都在這裡,父母不會教育、隻知道用蠻力、用權威限制孩子,當孩子被壓得喘不過氣時,也隻能用同樣的方式反抗,最後隻會兩敗俱傷……
家明如此,千千萬萬個沉迷遊戲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想要把孩子的問題解決,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不改變孩子也很難改變。
面對沉迷遊戲的孩子,怎樣的教育方式更值得學習?
找到沉迷的原因,對症下藥
隻有現在的孩子沉迷遊戲嗎?
當然不是,幾十年前的孩子也沉迷,隻不過可能不是遊戲,再過幾十年孩子們一樣會在某樣東西內沉迷,也不一定是遊戲。
相同的是沉迷,這是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自我認同,在遊戲中有成就感、自我認同感,自然會沉迷遊戲。
可以說,父母的職責不是非打即罵禁止孩子玩遊戲,而是要通過玩遊戲了解孩子產生挫敗感的原因,幫孩子面對挫敗感,宣泄負面情緒,同時跟孩子一起做其他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沉迷遊戲是一種現象,父母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問題,才能徹底解除對遊戲的沉迷。
嘗試跟孩子站在一起、理解他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每次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想買東西,雖然我知道這不是好習慣,但隻有買了東西花了錢我的心情才會變好。
我們的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呢?
面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的時候,逃避或者轉移注意力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這時父母嘲笑孩子無能、膽小鬼,他們隻會害怕得躲起來,根本不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要學著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玩遊戲的行為,不要隨便就貼上『壞孩子』『沉迷遊戲』的負面標簽。
試著跟孩子說心裡話,讓他說出自己的困難和無助,父母幫孩子提供解決的辦法,讓他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再害怕面對,就不會利用遊戲麻痹自己了。
試圖將遊戲和現實生活建立聯系
喜歡籃球的人會崇拜科比的精神,同樣那些喜歡遊戲的孩子也一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者遠大的理想。
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僅僅靠玩遊戲是很難實現我們的理想的,想要到達某種高度,就必須要付出足夠的努力。
這時就可以將遊戲帶到我們的生活中,遊戲的力量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孩子具備的能力,不要把遊戲看作是『垃圾』。
嘗試讓遊戲成為育兒的夥伴,用遊戲精神鼓勵在學習上升級打怪,這時候遊戲就成了我們教育孩子的工具。
沒有經過認真地學習和研究,教育方法隻不過是從父母那復制過來的,等於把自己最討厭的生活又放在了孩子身上,結果可能是惡性循環。
所以,為人父母,還是要不斷學習、跟孩子一同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