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調皮的小男孩,都在等著媽媽走進他的心。
不要總是試圖控制和管教他,而是用智慧和耐心引領他在成長路上步步向前。
前陣子回老家,和三五個學生時代的好友一起聚會,酒過三巡,眼看著話題要聊完,不知道誰突然說了一句:
『咱們再多嘮一會兒吧,真不想回家面對我兒子。
一天天的都快被他給氣死了』
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句話,立馬讓飯局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幾位男孩媽媽紛紛開啟了吐槽模式:
有的抱怨兒子磨蹭。
每天早上,鬧鐘響了一遍又一遍,老母親吼得嗓子眼都要冒煙了。
可兒子呢?
他照樣能選擇性失聰,發一會兒呆,做一會兒白日夢,擺弄擺弄自己的玩具。
然後趁媽媽不注意,再一頭栽倒在床鋪上。
有的吐槽兒子沒眼色。
明明老母親的臉色都已經由白變紅,再由紅變綠了,身旁的小男孩照樣能面不改色地上躥下跳、胡說八道。
還有的形容兒子就是個混世魔王。
每天不是翻箱倒櫃,就是上房揭瓦,簡直分分鐘要上天。
打他吧,心會疼。
拍桌子,會骨折。
最終,暴怒的老母親隻能忍一時卵巢囊腫,退一步乳腺增生。
聊到最後,男孩媽媽們恨不得抱頭痛哭。
其實,這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父母。
有句話說得好:
『孩子出現問題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媽媽能正確運用以下4種黃金教育法則,一定能找到養育男孩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和兒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發現,男孩總是『油鹽不進』的:
催他、吼他、威脅他,統統無濟於事。
甚至有時候,狠狠責罵、毆打了他,下次他也還會再犯。
其實,並不是因為男孩想故意惹怒父母。
而是由於男孩的5-羥色胺水平要比女孩高52%左右,所以男孩看起來更沒心沒肺,也更容易忘記受過的懲罰。
面對『屢教不改』的男孩,讓他們意識到錯誤,比嚴厲的懲罰更重要。
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的:
孩子所受的懲罰,應當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
比起空洞的說教和暴力的打罵,讓男孩品嘗『自作自受』的苦果,他得到的教訓才更深刻:
比如,兒子賴床不起,而差點遲到。
媽媽催他再多次,都不如任由他遲到一次,老老實實接受老師的批評。
再比如,寒冬臘月,兒子不願穿棉衣。
媽媽怎麼嚴厲地警告他,都不如讓他挨一會凍。
等他受不了刺骨的寒風,自然會換上保暖的衣物。
如果不想男孩『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麼就讓他自己去面對,去體驗,去修正,去成長。
唯有他親自品味了懲罰的苦,過去踩過的坑,才會變成未來腳下的路。
和媽媽發生矛盾時,女孩和男孩的畫風往往截然不同:
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通常可以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媽媽你來我往地進行溝通。
最終,達成共識。
可差不多大的男孩往往隻會哭嚎。
無論媽媽說什麼,他翻來覆去就是一句『壞媽媽』,最多加上一句『我不要』。
其實,這是因為女孩的大腦中佈洛卡區通常更活躍。
相應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也更強。
而男孩媽媽如果想要天生開竅晚的兒子也乖乖『聽話』,一定要學會世界著名博弈論專家拉波波特提出的『拉波波特法則』:
第一步,將孩子的觀點復述一遍,讓孩子意識到,我們已經明白了他的想法;
第二步,提出孩子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第三步,告訴孩子,我們從他們的觀點中學到了什麼,讓孩子明白我們不是敵人,而是和他們處在同一陣營的隊友;
第四步,提出反對的觀點,並給出充分的理由。
記得有一次,我在外面吃飯,就目睹過一場『教科書式』的母子溝通。
那家餐廳環境很好。
有假山,有小橋,水裡還有幾尾金魚。
一個小男孩見了,便蹲在地上用手撈魚,發現撈不到後,就去找媽媽:
『媽媽,幫我撈金魚』
媽媽沒有批評他,而是蹲下身,溫柔地說:
『軒軒是想要小金魚嗎?
《復述觀點》
因為看見小金魚可愛,所以想讓它跟你回家是不是?
《表達理解》
媽媽也覺得小金魚很可愛,想和它多待一會兒。
《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
不過軒軒你看,小金魚也有爸爸媽媽。
如果你把它撈走了,它會很孤單的,它的爸爸媽媽也會難過的。
《提出反對意見並給出理由》
如果是軒軒離開爸爸媽媽會怎樣?
』
男孩想了想,對金魚說:
『再見,小金魚,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要聽話呀』
隨後就拉著媽媽的手走了。
整個過程中,媽媽沒有大聲的吼叫,兒子也沒有惱人的哭喊。
面對不善言辭的男孩時,媽媽一定要注意溝通方式。
一旦方法對了,復述、理解、認可到位了,再『不開竅』的男孩也能變成懂事、溫順的小棉襖。
經常能在後臺看見這樣的留言:
『虎媽,怎麼辦?
我感覺兒子自從進入青春期,就成了一個‘火藥桶’,一言不合就爆炸。
而且越是管束他,他就越叛逆』
研究發現,相比女孩而言,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發育較慢,更容易沖動。
再加上睪丸素的作用,讓他們仿若天生的戰士。
這時候如果父母跟他們硬碰硬,最終隻會兩敗俱傷。
正如一則經典的寓言: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大,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越是猛烈地侵襲,行人將衣服裹得越緊;
而南風則徐徐吹動,讓人如沐春風,最終,行人主動脫掉了大衣』
在養育男孩的問題上,『南風法則』同樣奏效:
如果父母成天想著如何壓制、管控孩子,就成了寓言裡的『北風』,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
一檔節目裡,鄧超談起自己的青春期。
十幾歲的他曾一度是『叛逆』的代名詞,打耳洞、染頭發、離家出走,處處和父母對著幹。
父母看到鄧超這樣,便想要『打醒』兒子。
有一次,因為父母又打了他,鄧超便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一個人跑到了廣州。
眼看兒子不見了,父母急得整宿睡不著。
為此,父母決心改變曾經的教育方式,看到鄧超喜歡表演,就主動鼓勵他考中戲:
『試試看,萬一走狗屎運呢?
』
『如果不行,我們就逛逛北京,看看長城去!』
就這樣,父母重新贏得了兒子的心,鄧超也走出了青春的迷途。
每個男孩,最終都會成為一個成熟、理智、強大的男人。
前提是,永遠不要用疾風驟雨式的教育打壓他。
平靜而溫和的態度,對青春期的男孩有奇效。
美國有一條著名的教育法則,二十碼法則。
其中,『二十碼』是一種象征,代表著父母和孩子間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保護孩子的隱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家有男孩,父母一定要懂得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曾看過一位網友發帖講述自己的故事:
從小到大,母親和網友一直都『親密無間』。
生活上,母親事無巨細地照顧他。
哪怕他已經上初中了,母親每天還會幫他擠牙膏、系鞋帶。
直到網友大學畢業,母親都沒有讓他做過一頓飯。
但同時,母親在精神上也對他寸步不離。
上小學時,母親就在家裡裝了好幾個攝像頭,網友的一舉一動都在母親的監控之下。
在家裡,母親也從來不許他鎖門。
甚至連衛生間的鎖,都被母親拆了下來。
二十多年後,在『全包圍母愛』下長大成人的網友,這樣評價自己:
『雖然我身體已經成年,但我內心還是一個嬰兒:
我不會做家務,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不是自己選擇的,工作也是我媽幫忙找的。
連腦袋裡塞的想法,都是我媽灌輸給我的』
可事實上,一個不懂邊界感的媽媽,永遠也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正如心理學家克萊爾說的: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隻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每一個孩子體內都埋藏著一顆種子,隻有父母給他留出足夠多的空間。
終有一日,這顆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一位育兒博主曾說: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但給男孩媽媽的是一盒黑巧,100%的那種,又苦又澀。
但是別怕,黑巧吃了不胖人,還可以鍛煉意志品質』
對男孩媽媽而言,我們的征途始終是星辰大海。
能做的,就是理解、共情和放手,再加上一點點的知識和方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不斷精進自我。
用更科學、更適合的方式來教育男孩。
唯有這樣,我們的男孩才能破繭成蝶,向陽而生。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遊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並非易事。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
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並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
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事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
可孩子看這個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於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