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然而,不論你信奉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應該在心底保留一份善良。
對三觀還未形成的孩子來說,善良教育更是不可缺失。
許多孩子在成人後變得冷血、殘忍、暴力,甚至對父母的死活不聞不問,究其原因,還得從小說起,如果一開始就忽略了給孩子灌輸向善的思想,那成年後行為跑偏,家長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近日,在網上流傳起這樣一段視頻。
視頻是在公交車上拍攝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年輕的媽媽和5歲的女童。
上車後,女童找到座位坐下後,就伸手抓出籠子裡的小倉鼠把玩。
粗魯的動作把周圍乘客嚇了一跳,但考慮到女童正是調皮任性的年紀,喜歡逗小動物更是常事,所以大家起初並沒有在意。
然而接下來的場景,卻讓一眾成年人大跌眼鏡。
隻見5歲女童把倉鼠隨意拎起,揪著倉鼠的腿在半空亂甩,甩完還覺不過癮,又用手狠狠掐住倉鼠,使勁兒左右搖晃。
盡管幼小的倉鼠已經神志不清、不停抽搐,但女童依舊視而不見,接著把倉鼠連連撞擊到前面的椅背上,折磨的它奄奄一息後,竟然直接丟在了後座的小朋友身上,嚇得人家哇哇大哭。
這一系列操作可謂匪夷所思,照理講,這個年紀的小姑娘,大都恨不得把可愛的倉鼠捧在心尖,這個孩子怎麼就如此冷血呢?
其實,在女童折磨倉鼠期間,就有乘客出聲,想要制止這殘忍的行為,但遭到了女童媽媽的怒懟。
媽媽的立場是,倉鼠是自己買給女兒的,是女兒的所有品,女兒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別人管不著。
女童把倉鼠丟到後座小朋友身上後,遭到了小朋友媽媽的厲聲斥責,女童委屈得哭起來,直往媽媽懷裡鉆,媽媽承諾明天再給孩子買一隻倉鼠、一隻兔子
不知明天的倉鼠和兔子又有怎樣悲慘的命運,隻是這麼小就虐待動物的孩子,以後會不會成為一個不明是非、自私自利、殘忍冷血的人呢?
想來真是細思極恐。
不過,此事卻讓我們發現,女童的媽媽竟然擔當了”助紂為虐”的角色。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女童的善良有一部分是被媽媽扼殺的?
由此可見,在孩子成長發育階段,父母必須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
那麼,如何教會孩子善良呢?
1、 讓孩子養小動物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小動物是用來照顧的,不是用來”玩耍”的。
讓孩子從小培養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能力,就是在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格。
考慮現實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中飼養小動物或種植花草。
動物和花草總有生老病死的規律,孩子在養育它們的過程中,不僅會培養起細膩豐富的感情,還會讓孩子明白現實世界裡的自然規律。
2、 讓孩子懂得愛父母
通常來說,父母恩愛、家庭和諧的環境裡走出的孩子,往往更加溫暖善良。
所以,若想讓孩子從小養成善良有愛心的性格,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表現出有愛的一面。
除此之外,對孩子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體諒理解父母,孩子才會一步步懂得愛父母、愛別人。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勉勵,能讓孩子較快的把”愛人”轉化為一種自發的行為。
3、 讓孩子懷有同理心
善良的基礎是同理心。
所以,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培養同理心,讓他們能夠
積極考慮他人的感受,才會始終懷揣一顆善良的心,才能更好地與人建立聯系、開展溝通。
那在教導孩子善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
不管孩子還是成人,助人為樂都要以自身安全為前提。
孩子隻有在懂得分辨是否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才能讓善良變得更有意義。
具體到現實中,家長可讓孩子先用直覺判斷,若感到危險就要勇敢拒絕,同時,父母也要傳授一些經驗給孩子,讓他們保有一顆聰慧的心。
同時,善良也要有個度。
善良不代表沒有底線的對別人好,家長一定要教導孩子理性考慮、適當拒絕。
總而言之,善良的品質,需要家長從小培養。
在考慮自身能力的前提下,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才能讓孩子自然的感受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