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與被鴿,是當代人的社交日常。
總有一些人,做出承諾時,拍著胸脯保證,等到要兌現時,又開始找借口。
這一次,爽約的是一位父親。
他在知乎上求助:為了鼓勵孩子學習,自己曾允諾給ta的遊戲充值500多塊。
結果孩子真的有進步,他卻犯了難。
在他看來,給小學生遊戲充值是『害了他』,不如把錢用來買書或者去遊樂園。
於是這位父親開始後悔,當初允諾得太幹脆了。
不是心疼錢,就是不情願把錢給充值到遊戲裡。
問題發佈後獲得800多萬次的瀏覽,引發了網友回憶和『控訴』。
用『為你好』的口吻做『為你好』的決定,即使做的是違背諾言的事情,是否也情有可原?
01 | 忘不了的童年『陰影』
爽約,父母有自己的一套。
一開始承諾『只要你做完XXX事情,爸爸媽媽就一定讓你XXX』
孩子想要的其實不多,可能是一輛自行車、一把吉他、一次出去玩的機會。
等到真的完成任務,得到的『標準答案』一般是:
以後再說。
從被允諾時的滿懷期待到被爽約後的失望,這其中的『坑』,都是父母親手挖的。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被騙的經歷:
爸媽許諾期末考試結束後就一起去看海,現在自己都長大了,也沒實現這個願望。
網友描述自己心裡的期待 / 微博
這確實是許多父母『對付』孩子的通用模板。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和父親約定,如果考試進步了,就有1000元獎金。
為了這份獎勵,林妙妙『連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也確實進步了。
但,獎金縮水了,變成了100。
林媽媽說:『如果下回進步,就給200元』
沒有給女兒的進步一個肯定,甚至覺得她做的還不夠。
既然努力學習是這樣的『下場』,林妙妙徹底自暴自棄了:
家長用不停的拖延來委婉地告訴孩子:我不願意兌現。
有父母許諾孩子,考上了高中就買電腦,結果一直都沒買。
網友說,雖然長大後已經完全可以自己來買這些想要的東西,卻永遠忘不了家裡人的欺騙。
前段時間,一名小學生手拿獎狀,囂張到『六親不認』的步伐走紅網絡。
原來,他和媽媽約定,只要期末考到90分以上,就買單車。
拿著獎狀,媽媽帶他去買了車。
視頻評論區,點贊最多的網友說:這個家長真講信用,說買就買,小時候我都被騙大的。
父母和子女有著天然的紐帶,血緣關系帶來信任。
不過,這份信任,也是有進度條的。
約定的獎勵不光是物質滿足,那更意味著父母的肯定和尊重。
遺憾的是,自己『為了錢拼命』的樣子,在他們眼裡隻是一場遊戲。
為了五塊錢零花錢忙前忙後,最後成為父母的笑料。
『打字到這,又鼻酸哭了,忘不了啊』
許多父母自認為摸準了自家孩子的脾性,一次又一次地談條件:
說好考試90分就去遊樂園,最後隻是個空頭支票;
承諾只要每天寫一頁字就買豪華玩具套餐,結果孩子堅持了一年,反悔說不買了;
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放出『誘餌』,等目的達到後,再找借口耍賴。
看似是在走『捷徑』,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2 | 欺騙式教育有多可怕
『給自己辯護的人,告發了他自己』
這句話用來形容這些失信的父母,再合適不過。
不願意兌現諾言,還給自己的失信找借口。
『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日劇《四重奏》裡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不能太慣著他』
『這麼點小事,過段時間就忘了』
正是因為他們還小,心思單純,更難對『空歡喜』釋懷。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四年級學生和八年級學生中,『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長不良表現榜首,其中八年級學生中,家長不守信行為占到了63.7%。
家長不良行為表現狀況 /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報告還顯示,父母居孩子最崇敬榜樣第一位,影響力遠高於老師。
一個總是騙孩子的爸爸/媽媽,如何成為一個『好榜樣』?
為什麼爸爸媽媽說話不算話?
我的努力是不是不值得獎勵?
為什麼他們總是撒謊?
我也可以嗎?
連父母都騙我,我還能相信誰?
這一系列疑問帶來的後果,是嘗到了『甜頭』的父母,意料之外的。
- 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隨意承諾,從不兌現,孩子的期望隻能一次次落空。
網友被騙後不再相信大人的『鬼話』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指一個人經歷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和行為。
在承諾這件事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
爽約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的父母不信守承諾的人。
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諾,孩子也不會再抱有期望,因為『反正不會是真的』。
『對於孩子,我們做了什麼,遠遠不如我們怎麼做的重要』
總是失信的家長,想要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會喪失說服力。
- 孩子學會撒謊
父母不誠信,是在『教』孩子欺騙。
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的一組實驗證明: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會越來越容易受到撒謊者的影響。
實驗者招募了100多個3到7歲的孩子,將他們分成『謊言』組和『沒有謊言』組。
他們告訴『謊言』組的孩子,房間裡有糖,等他們真的去的時候,又說沒有糖,隻是邀請他們過來玩遊戲;
另一個組,實驗者不提糖的事情,隻說房間裡有遊戲可以玩。
接下來,實驗者離開房間,讓孩子獨自面對玩具,並告訴他們不要偷看玩具。
最後,實驗者再問孩子是否偷看過玩具。
數據證明,『謊言』組中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最容易說謊。
心理學家猜測,可能是孩子模仿說謊,也可能是他們認為不需要對騙過自己的人誠實。
那些不兌現諾言時,父母找的各種理由,總有一天,會變成孩子欺騙時的借口。
- 影響親子關系和孩子的三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礎』
長期遭遇父母的欺騙,孩子的人際交往也很容易受到影響。
他們容易沒有安全感,不願意信賴他人,甚至不敢對承諾抱有期待。
畢竟,連父母的承諾都是隨口說說,其他人的話,是不是更不可信?
三個孩子都考入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博士陳美玲曾告誡父母:
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盡力去做到。
陳美玲談家庭教育:父母盡量不要向孩子撒謊
她在采訪中提及,如果孩子覺得你在撒謊,時間久了就再也不敢相信別人。
『無法學會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很孤獨』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天生的,卻不是永恒的,它需要經營。
03 | 好的家庭教育,都相似
『三流』的父母靠欺騙;『二流』的父母談條件。
『一流』的父母,至少應該以身作則。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找個『模板』,有些事情,是必須做到的。
- 做不到不要輕易許諾、許諾了就要盡力完成
《朗讀者》中,李亞鵬的一段話讓小妹很有觸動。
女兒李嫣在他45歲的生日時,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上提及希望爸爸能夠戒煙。
李亞鵬做客《朗讀者》談女兒李嫣 / 《朗讀者》
讀完信後,李亞鵬很感動,卻對女兒表示抱歉:『爸爸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做到的』
董卿他具體是將來的什麼時候。
不敢輕易給孩子許諾的李亞鵬認真回復道:在不遠的將來。
喜歡用『言出必行』教育孩子的父母,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
電視劇《如果,愛》中,有一段關於信守諾言的『教科書式』做法。
媽媽臨時有其他事,也不忘自己對孩子的允諾。
『我答應過阿哲,我會等他。
我不能讓他失望』
《如果,愛》中張柏芝飾演的母親對孩子信守諾言
現實生活中,更多孩子等來的卻是:
『對不起,媽媽太忙了,下次一定……』
『下一次』多了,承諾就沒有了意義。
- 不要小看孩子,和孩子溝通是起碼的尊重
作家劉娜曾分享過一段關於兒子的故事:孩子當時才兩歲,她需要出差10天,擔心孩子哭鬧,家人都讓她不要告訴孩子,直接偷偷走掉。
劉娜沒有答應,她提前了好幾天,向兒子解釋自己短暫的離開。
第一次,孩子大哭,不願意;
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漸漸就接受了。
後來,劉娜出差都會提前告訴兒子,他不僅不會哭鬧,反而會說:『不用擔心我,我會在家好好的』
當父母『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就會發現:
選擇了正確的溝通方法,想讓他們『聽話』並不難。
大人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 關鍵評論
給文章點一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