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為兒子造三球儀,惹眾人羨慕:『別人家的父母,從沒讓我失望過』。《網路文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成人來說,孩子本身就是個偉大的教育力量。

文| 教育編輯部

來源| 教育《ID:edu618》

最近有個理工爸爸火了。

『為什麼冬天黑得那麼早?』

當孩子這樣問時,你怎麼回答?

沈陽的一位媽媽,在和剛上小學的兒子解釋這個問題時,就遇到了麻煩。

她發現光靠嘴說,孩子怎麼也弄不明白抽象的地理知識,無奈之下隻能向孩子爸爸求助。

爸爸馬興江是個理工男,為了讓兒子更好的理解日地月關系,竟然用了將近半個月時間,親手給孩子設計了個『日地月三球儀』。

儀器做得有模有樣,不僅『太陽』能發光,『地球』還會自動繞著『太陽』轉。

在這樣一個『大玩具』的輔助下,孩子學習熱情高漲,對父母講解的知識點也理解得更加透徹。

網友們看了之後,羨慕不已,都說這就是典型的 『別人家的爸爸』。

還有人感慨道:有這樣的父母,不愁以後孩子會不求上進。

深以為然。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所有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比奧斯卡影帝影後出色一千倍!』

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一般靠模仿來構建自我,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往往承擔了重要的引導和示范的作用。

因此,當我們在審視一個孩子的時候,本質上其實是在評估孩子背後的父母。

01

有一種父母,叫別人的家父母

如果一個孩子出生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農村,家境貧寒,父母都是低學歷的農民,那麼這個孩子考上哈佛大學的概率有多大?

絕大多數人看來,這無異於天方夜譚,但有人卻做到了。

他本科畢業後,就赴哈佛大學進行碩博連讀。

2016年,作為哈佛『優秀畢業生』上臺演講。

博士畢業後,順利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後。

2017年,入選福佈斯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

這個人就是何江。

出生於湖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文化程度最高的父親高中都沒畢業。

何江還有個弟弟,同樣學業優異,是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

許多城市家長看著這兩個『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嫉妒的同時,不免在心底疑惑:

論條件,自己能給孩子的,肯定不比何家兄弟差,怎麼自家孩子和別人差距就這麼大?

到底是怎樣的教育方法,讓這兩個農村孩子打破了教育資源壁壘,實現了階層跨越?

何炅主持的節目《兒行千裡》中,有一段關於何江父母的采訪。

因為貧困,村裡很父母都選擇了外出打工,但何江父母為了陪伴孩子成長,寧願在家喂豬種地,也不出去打工。

作為農民,何父和別人唯一不同之處,就是喜歡看書。

他不但帶著孩子們一起看,還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交流感悟心得。

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何江的父母也從不打牌。

家中舉辦最多的娛樂活動,就是一家四口坐在四方桌邊上,比賽誰能看書看得最久。

何江說,小時候也常常想去村口玩,但是看著爸媽都坐在那裡看書,他就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堅持。

在父母的影響下,在這一次次的堅持中,何江終於沖出大山,成為了所有家長心目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有網友感慨說:有這樣的爸媽,就算再窮,孩子將來又能差到哪裡去?

的確如此。

以身作則的道理,每個家長都懂,但是像何江父母那樣常年累月的堅持,試問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到?

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成為別人家的父母了嗎?

都說爸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除了愛,就是榜樣。

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個給他榜樣力量的父母。

02

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看世界

和榜樣家長的嚴於律己不同,有些家長卻喜歡寬於待己,嚴於待人。

短片《聽,孩子們在說話》裡,就有這麼幾個家長:

夫妻倆在客廳面紅耳赤地大聲爭吵,轉過頭,卻要求孩子要跟朋友好好相處。

明明說好了要和女兒一起鍛煉身體,第二天孩子醒了,賴床的卻是母親。

客廳裡,爸爸在左邊玩手機,媽媽坐在右邊看電視劇,卻要求10歲的女兒自覺去學習寫作業。

平時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孩子每次回到家,看到的都是滿臉喪氣的父親在酗酒……

一面對著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一面卻又對自己毫無要求放任自流。

看著這樣的父母,孩子最後也隻能絕望地吶喊:

『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們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每一個被低估的孩子背後,照見的都是一個父母的懶惰和愚昧。

同樣的,每一個出色的孩子身上,必定映照著父母成功的影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看待『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這句話。

有個答主說了自己小姨家的故事。

答主的小姨身有殘疾無法工作,小姨夫在學校裡做清潔工,一個月隻有千把塊錢。

家境如此困難,但夫妻倆除了抱怨,從沒想過做出改變。

在這樣的環境下,表弟的學習成績當然好不到哪裡去,不但整日沉迷遊戲,甚至連高中都沒考上。

但是隨著日子越過越拮據,小姨夫被逼無奈,終於鼓起勇氣作出改變,重新找了份銀行保安的工作,振作起來的他,樣貌一下子就變了。

神奇的是,隨著父親的改變,以前怎麼說教都聽不進去的表弟,竟然也發生了變化。

不但不打遊戲了,人還懂事了,也知道學習了,而且自己還主動報了培訓班,想要把之前落下的功課都補回來。

作家鮑德溫說過,孩子永遠不會乖乖地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的言行。

想要孩子改變,父母得要先學會改變。

要知道,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看世界。

父母如果隻是個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那孩子必定看得不夠高,走得不夠遠。

隻有父母先成長,給孩子向上托舉的力量,孩子才能在登頂的時候,有一搏之力。

03

家庭裡沒有教育,隻有影響

楊絳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用潛移默化的力量,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楊絳小時候也曾頑皮不愛讀書,但是看著父親在《申報》上發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她既佩服,又羨慕。

她問爸爸寫作的秘訣是什麼,父親隨意說:

『哪有什麼秘訣,多看書就行了』

楊絳的母親也是一個愛書人,平日裡再怎麼忙碌,都會抽空翻看古典書籍,詩詞小說。

漸漸地,在父母的影響下,楊絳有樣學樣,不用家長督促,就自己主動去翻父親的藏書來看,慢慢就從一個淘氣的孩子,變成了個愛讀書的人。

有人說,如果把孩子比喻成種子,那麼父母就是土壤。

土壤的質量,對種子的生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如果父母質量過關,孩子不用多培育,自然而然也能結出好果實。

徐州有位叫丁昕的爸爸,為了和女兒一起參加國際象棋比賽,

不但經常陪女兒看書學習,還考取了『國際象棋二級裁判員』。

孩子深受父親的影響也很優秀,剛上小學就獲得了各種國際象棋比賽的獎項。

丁昕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與其說是我們教育她、指導她,不如說是我們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正如鄭淵潔所說的,家庭裡沒有教育,隻有影響。

而影響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說教,應該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

孩子從父母身上汲取榜樣的力量,父母也能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從而改正進步,然後再次反哺孩子,這才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良性的成長循環。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相信他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在哪個年齡,都能不畏風雨,獨自芬芳。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他認為任何一個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對一個人的終身發展造成阻礙。

除去遺傳因素,孩子在每個年齡段是否能順利發展,都和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而一個家庭的環境,完全取決於父母。

父母的身邊,其實就是最好的教育場所。

再有力的言語,也沒有父母以身作則來得客觀直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成人來說,孩子本身就是個偉大的教育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願每一位父母同樣也能收獲自身成長的力量。

作者:教育編輯部,本文來源於公眾號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於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