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騫
本文由|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WXQCOLLEGE》
我在中科院讀心理學課程的時候,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月底了,老板在評估員工本月績效,看著一張『難看』的績效表,老板把那位員工叫到辦公室,生氣地說:
『你看你那沒出息的樣!你的業績也就隻能做成這個樣子!』
『沒出息』這三個字,深深地刺痛了這個員工。
因為在小時候,他總是被父母說沒出息,聽到這三個字,他的氣就不打一處來!
可是,老板這樣罵他,他也不敢頂撞還嘴,隻能選擇憋著。
憋著自然會產生負面情緒,當人有了負向情緒,通常會出現兩種非常極端的錯誤做法。
1
錯誤做法一:情緒傳遞
前面例子裡的那位員工憋屈了一天,終於下班了,坐上公交車回家。
剛上車,他還沒來得及刷卡,司機按慣例提醒了一句『刷卡』。
他心裡的火『騰』地一下就著了,沖著司機嚷嚷:
『你看你這點出息,也就開個破公交車!我會不刷卡嗎?』
這時,他的負情緒開始傳遞了。
他到了家,看到老婆在做飯,兒子在屋裡寫作業。
他不敢跟老婆發火,就去找兒子,一推門進屋,氣沖沖地問孩子:『你寫作業了嗎?』
孩子回答:『寫了』
他就罷休了嗎?
當然不,他的負情緒還沒有釋放完,需要繼續發泄:
『我告訴你啊,你天天都給我好好寫作業,別一副沒出息的樣子!』
還好,孩子當時寫完了作業,如果沒寫完,這位父親可要抓著不放了,也許會對孩子用更狠的語氣說:
『一天天的不寫作業,不好好學習,你自己看看你那沒出息的死德性!』
總之,不管孩子在做什麼,這位父親的負向情緒一定要釋放出來,把『沒出息』三個字罵出來,轉嫁出去,他心裡的負向情緒才會平復。
可是,負情緒鏈條傳遞到孩子身上了,孩子心裡窩火,也有了負向情緒。
孩子會怎麼傳遞呢?
他不能頂撞媽媽,也不敢去招惹爸爸,隻能把火撒在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物上。
於是,這個孩子很可能去欺負貓和狗這些不敢反抗的小動物。
要知道,小貓和小狗也是有情緒的。
它們要怎麼發泄呢?它們就去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動物,或者去啃花、撓沙發、抓窗簾、咬拖鞋……終於,負情緒鏈條的傳遞到頭了。
因為那些沙發、窗簾沒辦法再去釋放情緒了。
以上情緒傳遞鏈條,就是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踢貓效應』。
也就是,人受到環境的影響產生負向情緒,如果沒有很好地進行處理,那麼負向情緒就會擰成一根鏈條,向下傳遞。
人性中的趨利避害意識會讓我們選擇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者小動物來發泄情緒。
一般來說,當外部給我們一個刺激,我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通常我們是把刺激和反應連在一起的,稱為『猝不及防的反應』,就是自己都沒反應過來,情緒就發泄出去了。
正向的事情我們作不作反應,沒有關系。
但是,一旦發生負向的事情,我們就需要把刺激和反應拉開了,否則,很容易形成『踢貓效應』。
負情緒鏈條,一環扣一環,制造著破壞,最容易『躺槍』的則是我們最愛、最在意的人。
假如我們由於環境有了負向情緒,不想因此影響到孩子,應該怎麼做呢?
不把不屬於家人之間的情緒帶回家庭。
回家之前,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動作來給自己做心理暗示。
比如,
拍一拍身上,把一天在工作中的不痛快都拍掉,不帶進家門;
或者做深呼吸,把所有的煩惱都呼出去,不留在體內。
當我們養成了覺察意識,就可以有效控制負情緒的傳遞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過一個『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的10%是由發生在人們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人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
所以說,我們如何處理負向情緒,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們的生活質量和親密關系的質量。
2
錯誤做法二:生憋
有些父母可能知道,隨意對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所以選擇有脾氣忍著不發,『生憋』。
但其實,『生憋』同樣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父母『生憋』所表現出來的溫和是裝的,隻是表面不發作,心裡已經暴風驟雨,牙根兒恨得癢癢,暴跳如雷的猙獰面孔就在薄如紙的面具後面。
我們的孩子何其敏銳,他們的『出廠設置』都自帶X光全套設備,時時關注著親密養育人的情緒狀態,可以0.01秒就完成透視我們的內心、掃描我們的情緒,然後展開『假溫和打假』專項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看上去沒有發脾氣,努力保持著『溫和』,但是孩子仍然對抗我們的原因。
在我們家,如果是爸爸晚上陪早早睡覺,那麼早上從起床到送幼兒園的時間裡,就可以看到早早對爸爸『執行打假任務』的場景。
爸爸自知有晨怒的『絕症』,也知道大吼大叫對孩子成長不利,所以他就會戴上『假溫和』面具,自己忍著不表現出怒氣。
剛開始爸爸演得還不錯,不過只要早早出現了動作慢、刷牙不痛快之類的情況,爸爸的面具就開始松動。
一方面知道不能急,一方面心裡又真的急,於是一邊克制著,一邊催促著:『來來來,快點了啊!別磨蹭了,要遲到了!』
爸爸說的都對,也沒發火,但是語氣、神態以及肢體語言已經暴露了內心。
那麼早早呢,並沒有如爸爸所願進入快捷模式,反而向著樹懶速度無限靠近,要麼是找玩具,要麼是慢吞吞地開始『閱讀』,基本上就是抱一本書做無目的翻頁,拿反的情況時有發生。
後來,她又自創出新的『對抗金點子』——開茶會!
幼兒園裡有早餐,但是她堅決要求在家裡吃一點兒東西,命名為『開茶會』。
早早的所有行為都穩準狠地指向一個目標:『你不是催我快點嗎?我就不!就不就不就不!』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對抗一步一步升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基本可以預料了吧?
爸爸再也演不下去、憋不住了,渾身噴火,撕下面具,露出晨怒加被早早進一步激怒的真身,二人混戰,大人嚎叫,孩子哭喊,好一幅父女對陣的雙輸畫面……
在時間緊迫的早晨,類似的橋段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裡上演,每次都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役。
如果曾經關注過『生憋』的過程,我們會發現,負情緒有一個堆積的過程,像病毒一樣不停裂變,當聚合到一定量級的時候,在一個完全預測不了的點位上『砰』地一下,炸了,神仙也控制不了。
所以,憋了也白憋,最後還是會爆發。
而且,經過了憋的過程,脾氣更大,爆發更猛,破壞力更強。
那麼,『生憋』的破壞力都有哪些呢?
第一,嚇壞孩子。
想象一下畫面:
一大一小,表面上看著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尤其是大人。
突然,大人再也受不了了,『嗷嚎』一聲,原地爆炸。
這一前一後的反差實在太大了,像不像有病?急性發作的那種精神類疾病,一會兒文瘋子一會兒武瘋子。
在系統學習心理學之前,我有過這樣的體驗,早早每次都嚇一跳,激靈一下,狐疑又復雜地凝視我幾秒鐘,然後放聲大哭。
越是『生憋』面具戴得時間久、假溫和演技純熟的人,情緒的前後對比越強烈,給孩子帶來的破壞力也就越大。
孩子在一片無序混亂中感受到恐懼、委屈和困惑:
『爸爸媽媽怎麼了?』
『太可怕了!』
『爸爸媽媽是不喜歡我了嗎?』
第二,親子關系惡化。
假如類似的情形發生多了,孩子會自行做出一個判斷:『爸爸媽媽對我不好,總是無緣無故發脾氣,他們不愛我了』
長年累月堆積下來,親子關系很難再『親』,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被破壞了。
第三,孩子對自己不認同。
孩子會從自己的角度做出判斷:『我不好,很差勁,很糟糕,不值得被爸爸媽媽愛』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孩子幼小的時候,長年生活在原生家庭生活中,很多東西會根植於孩子的內心深處,內化成根深蒂固的信念,進入潛意識,比如『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長大後,這些想法像是一層厚厚的霧霾,遮擋在孩子的心裡。
這樣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在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路上畏首畏尾,跌跌撞撞,甚至放棄,喪失愛的能力。
第四,孩子習得了父母的行為方式。
受到父母行為方式的影響,孩子也會變得喜怒無常,情緒失控,能量不受自身控制,很容易發脾氣。
『習得』,這個詞在養育過程中非常重要——通過學習得來。
孩子的學習絕不僅僅在早教課、興趣班以及課堂上。
在每個生活場景,孩子都伸展著『觸角』捕捉信息,進行學習。
人固然有與生俱來的特點,但是後天的塑造才是關鍵所在。
作為父母,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示范,孩子就會習得什麼樣的做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
把脾氣發出來,是本能。
把脾氣收拾好,是本事。
3
怎樣有效克制壞情緒蔓延?
有脾氣,不能憋著,那怎麼辦呢?
可以使用『情緒緩釋法』。
『情緒緩釋法』就是:在負情緒還沒有堆積裂變的時候,不憋著,不讓它長大,看見並說出來,慢慢放掉。
可以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做『憋感覺察』。
說真的,覺察自己不容易,這在心理學中是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就打開了通往真實自己的大門。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中一直沒有引入自我覺察這一課。
但好消息是,在對抗『生憋大法』時,有一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那就是『憋』感。
只要有快憋著火的感覺了,就馬上進入第二步,不要猶豫。
第二步,識別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分好壞,不論是憤怒還是悲傷,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都是應該被接受的。
第三步,『憋感釋放』,做出一致性表達。
直接盡量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就像一個膿包,要切開引流,而不是等它長得越來越大,直到破潰。
只要說出去了,負情緒就因為被看見和被處理,而不再具有裂變的能力,至少緩解很多。
我陪早早睡的時候,她第二天早上也會慢吞吞的。
四歲的孩子,時間觀念不強,加上早晨沒醒透,多多少少有點起床氣都是正常的。
但是時間是硬指標,所以她如果拖得太久我也起急。
當我一旦覺察到『憋感』,就會馬上溫和地告訴她:『早早,媽媽的耐心在變小哦,隻有花生那麼大了』
這時,我還是可以做到溫和的,因為負情緒還沒長大。
如果早早沒有實質進展,我會再跟一句:『媽媽的耐心更小了,隻有綠豆那麼小了……來,刷牙吧』
基本上,到這裡,孩子就會往衛生間走了。
但是也不排除特殊情況,她還在拖著。
通常這時我心裡就會開始著急,同樣的,我覺察之後,就說出來:『早早,我的耐心馬上就要消失了,消失了就會生氣,你想讓媽媽生氣嗎?』
把負情緒釋放出去,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一般來講沒有孩子會說:『好吧,媽媽,你就生氣去吧』
既不會這麼說,也不會這麼做。
起床後的第一件事順溜了,後面的一順百順。
在『情緒緩釋法』的操作中,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不在意的話,很可能動作變形,雪上加霜。
第一,不能讓情緒憋到一定量級了再疏導,而是有負情緒之初,剛剛覺察到就說出來。
不然,我們的語氣、神態和肢體語言都不由自主地已經夾帶火力,孩子捕捉到了就會選擇對抗。
第二,釋放『憋感』的時候,要用比喻。
直接說道理,很幹癟,太枯燥,孩子不愛聽。
用孩子可以聯想,迅速理解、代入的形式才能事半功倍。
我的比喻中用了花生、綠豆,這都可以隨意替換,我還會用到小米粒兒、大西瓜、芝麻、大餅……什麼都行,只要是能讓孩子一下子有形象感的,讓他覺得有趣的,都可以。
這就像是一個小遊戲,在拖沓的過程裡喚醒孩子,也疏導我們自己,一箭雙雕。
第三,一定不要讓最後一句話變成對孩子的威脅。
『我的耐心馬上就要消失了,消失了就會生氣,你想讓媽媽生氣嗎?』這句話很像『最後通牒』,但是,語氣用不好就成了威脅。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一定要溫和、溫和、溫和。
有時,我也會用比喻表達自己要生氣了,比如『媽媽龍要噴火了』『媽媽身體裡的大怪物要出來了』等等。
『情緒緩釋法』中的這些注意事項,就是要消除可能帶給孩子的威脅感。
孩子如果覺得我們威脅他,無非兩個選擇,一是反抗,二是就范。
如果反抗,這大早晨的又亂套了,慢的現狀沒消除,又多了雞飛狗跳、大吼大叫。
就范,看上去當時是理順了,但是貽害也要看到,那就是孩子日後在面對沖突的時候,容易選擇順從於強勢一方,放棄自己;或者幹脆自己成為威脅別人的那個人,這顯然是不受歡迎的。
我們的養育,需要建立起長效觀念,不能隻看當時的效果,不然就是給未來挖坑。
養育,真的是難。
但是既然選擇了做父母,除了迎難而上,我們還有別的路嗎!
來源: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WXQCOLLEGE》我們隻研習如何給孩子輸出優質的愛。
原文標題《自從掌握『情緒緩釋法』,竟能克制住『壞脾氣』了》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