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您的孩子有內在驅動力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願望是否也時常讓您陷入焦慮?
其實,『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童年教育的獨有價值不在於為成年做準備,而在於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今天小編與您分享一位小學校長的觀察,他告訴我們,隻有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為孩子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01
每一位家長都是家校共育的合夥人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沒有完美的家長,同時也沒有完美的學校和完美的教師。
從初為人父母,到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家長幾乎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修成『正果』的鮮有,功虧一簣的卻大有人在。
每一名家長都應該是家校共育的合夥人,都應該是同頻共振、磁場相似、步調一致的合夥人。
我們把教育看作農業,把教師視為農人,把學生喻為種子。
人類天生就有自我發展和探索的內驅力,這本身就是一種生物的本能,後天的教育隻占兒童先天稟賦基礎上的30%左右。
所以,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要建立在客觀、理性的基礎上,才能談成人和成才的事。
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讓花有花的芳香,讓樹有樹的偉岸,讓草有草的柔美。
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孩子自身的努力達成。
學校教育是育人結構中的一部分。
如果說社會處於河流的上遊,家庭處於中遊,那學校教育就是一條河流的下遊。
要辦好一所學校,如果上遊和中遊被污染了,那麼下遊的河水很難清澈。
現在不少家長都陷入了一個功利誤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句話的驅動下,家庭和學校都在拼盡全力向前奔跑。
我認為,現在有新『三座大山』壓在孩子身上:超前搶跑的學前班,小升初的擇校熱,還有中高考的『獨木橋』。
從家庭層面來講,我們發現了許多『直升機父母』——父母24小時無死角地陪伴,家庭生活的重心幾乎都在孩子身上。
無論是孩子的身體狀況還是學習情況,哪怕有一丁點風吹草動,都會導致全家緊張甚至焦慮。
從學校層面來講,學校教育也受到了社會和家庭的影響。
有些家長卻過分關注孩子成績。
即使學生之間成績有差異,但其中的差距並不大。
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長,不要過分把精力用在成績和排名上。
一些誤區和三座大山使許多家庭在教育上缺失了定力,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的內力不足。
有些家長盲目搶跑,為了追求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上』,使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專註力、內在秩序感等生命成長中最寶貴的內力消耗、匱乏,甚至枯竭。
02
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好奇心和想象力、專註力和內在的秩序感,這些是一個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內力。
自主、自信、自律,好性格、好人緣、好品格,這些更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動力。
內生力、內驅力、內動力、內定力、內省力和內核力是我們學校在近5年『種子教育』專註的6個方面。
我們認為,這是兒童一生發展所需要的6種力量。
一個孩子有了充足的內力,才會通往未來的路,才能通往幸福的路。
『種子教育』是關注生命成長的完整人的教育。
有朋友問我,內生動力從哪裡來?
其一,它始於童年
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童年教育的獨有價值不在於為成年做準備,而在於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生發內生動力。
其二,它始於特質
現在許多家長送孩子到課外參加各種各樣的特長班,『特長』和『特質』不僅僅是一字之差,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包括那些學習成績堪憂的孩子。
其三,它始於心靈
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要比裝滿孩子的大腦更加重要。
如果心的方向出現了問題,大腦裡再多東西都沒有用武之地。
那麼,您的孩子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嗎?
如果您的孩子願意變得更好,也願意做到更好,我要恭喜你,這樣的孩子內力十足。
他們很容易接受教師的正面引導和教育,而不像所謂學前搶跑的『超級兒童』那樣排斥接受一些新東西。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因為他學得多、考得好,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真愛是無條件的。
在這裡,我想給家長兩點建議。
第一,理性陪伴。
理性陪伴,就是不拿自己的標準和想法苛求孩子,讓孩子以現有能力水平和上升空間量力而行,在培養孩子技能的同時給他選擇的權利,並讓他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家長說孩子愛睡懶覺,早晨不叫就不起。
我告訴她,要想糾正和改掉孩子這個毛病,直接告訴他:你是選擇讓媽媽叫你,然後準點到學校,還是選擇自己起床,想幾點到學校就幾點到呢?
如果孩子選擇的是自然醒,那麼就讓他嘗一嘗遲到的滋味。
因為老師不可能天天原諒你的遲到。
第二,專註成長。
許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恨不得把他們培養成明星或學霸。
實際上,這在小學階段未免有點兒貪心。
要知道,揠苗助長、違背規律是要受懲罰的。
專註於種子的生命成長,就意味著不要用一個統一且單一的『成功』標準衡量孩子,也無須以智育上短暫的優勢而沾沾自喜,更不要聽到別人家的孩子會了什麼使自己焦慮,而是要讓德育、體育、美育全方位浸入孩子的心靈。
同時,要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體驗失敗與成功,這樣才能加深孩子對世界的認識。
『失敗』這一課如果在小學錯過了,那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03
家長不可不知的10件事
1.先行學習是個美麗的陷阱
先行學習是指超出兒童理解力范圍的學習,它的特點是加快速度,授課時重視結果和反復訓練。
這樣做短期內或許效果較顯著,可是弊端是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太少,體驗性學習不夠。
2. 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課本和作業中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這就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
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甚至滿分,對孩子的未來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所以,我們鼓勵孩子做一個小書蟲,鼓勵他們讀整本書。
3. 小學學習的重點在閱讀
6-12歲是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黃金期,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們博覽群書,會對未來發展大有益處。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讀過好書,甚至沒有讀過超過10萬字的大部頭,而把大量時間都用在了做作業、上補習班,那麼孩子的天賦和聰明就會被早早『餓死』。
4. 請你教會孩子學吃三樣東西
一要學會吃飯。
光盤行動是我們的課程,不挑食是家庭的課程,不要讓孩子變成豆芽菜和小胖墩。
二要學會吃苦。
現在孩子普遍缺乏這一條,建議家長能經常與學校配合,搞一些野外生存體驗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吃點苦頭,對他們的未來成長沒有壞處。
三要正確看待孩子吃虧。
小學生在遊戲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甚至有一些意外事件發生。
這個時候許多年輕的家長很不理智,單純從心疼孩子的角度出發想問題。
有句話叫『肯吃虧,有人隨』。
『有人隨』是一個孩子未來在社會中能成為領導、領袖的一種獨特氣質。
不肯吃虧的人,會有人願意追隨嗎?
5.關於『窮養』和『富養』
這一直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現在許多家庭都步入了小康,物質生活上的無憂使現在的兒童基本上都是『富二代』。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不論家庭什麼情況,家長都把孩子當作王孫貴族來養,殊不知富養的本質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給予和心靈上的豐富。
窮養也不是讓孩子吃喝穿戴都寒酸,它的本質在於磨煉意志。
財富的確讓人羨慕,但未必能給人帶來尊嚴。
因為一個人對物質的迷戀程度往往與其精神境界成反比。
6. 隔代養育需要理性思考
現在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把養育的權利和責任拱手讓給了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這會產生許多問題。
關於隔代養育,需要引起年輕父母的理性思考。
7. 不能模糊媽媽與老師的界限、家庭與學校的界限
老師不能在學校裡做媽媽該做的事,媽媽在家裡也不能總是給孩子當老師,因為二者的愛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有些家長甚至辭去工作,放棄自己的事業,甘心在家裡給孩子當老師。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畫等號,二者各有各的功能。
在我看來,家庭教育應該是個性教育、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習慣教育,而學校教育應該是科學教育、規范教育、同一教育。
8. 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
在學校,我們不可預測一些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在我看來,它們是家校關系的試金石。
我們不止一次看到,家長因為孩子在學校擦破一塊皮、與小夥伴產生矛盾時那暴怒的樣子。
每每這時,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學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用大量時間給家長做心理疏導。
親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舉動,很難讓人相信這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孩子偉大的人格。
9. 教育子女看的是父母的人生格局
美國一位大法官曾在兒子大學畢業典禮上有一段致辭,叫《我祝福你不幸……》:『在未來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過,我希望你遭受背叛,我祝福你時常感受到孤獨……因為唯有如此,唯有你感受到世間之不幸,被不公正地對待過,才能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遭受背叛,才能領悟到忠誠的重要……』他用自己的智慧格局和人生功底教育自己的孩子,值得欽佩。
10. 成長>成人>成才>成功
我要告訴大家的最後一件事是『成長』『成人』『成才』『成功』這四個詞的排序:『成長』先於『成人』,『成人』先於『成才』,『成才』先於『成功』。
三等父母在忙著給孩子當保姆,二等父母在忙著給孩子當陪練,而一等父母他們致力於做孩子的人生榜樣。
未來的社會中不可能人人成功、個個都站在金字塔尖上,但是每一個孩子在他的人生中都需要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能力,它能為自己換來尊嚴,獲得信任,制造快樂。
最後,讓我用兩句話來作為結束:親愛的家長,執著地栽培自己是教育孩子的王道!為人父母,永遠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
文章來源: 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