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應該把孩子
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文 | 李核桃來源 | 女兒派
《ID:nverpai》
昨天女兒又把拼音書忘在學校了,距離上次她把識字書忘在學校,還不到一周,我隻好拜托班主任去教室幫忙找找。
班主任發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表情說:小妞妞自己就是不操心啊。
可不是!
女兒經常丟三落四的,不是把水杯忘學校了,就是把某本書忘抽屜裡了。
在家也是這樣,拖鞋基本走哪兒脫哪兒,玩具隨手拿隨手放,然後找不到了又問我要。
『媽媽,什麼什麼找不到了,你快我幫找找……』這樣的句式,我每天要聽好多遍。
有時候她還催得急,一會兒找不到就吵個不停,讓人心煩意亂。
有時候我讓她自己找,她隨便翻了幾下找不到,然後就一直吵吵,我隻好放下手頭的事去幫她。
可更多時候,我也不知道她隨手扔哪了,我也找不到。
於是她就一直哼唧吵鬧,我隻好忍著煩躁,一邊數落她,一邊盡快幫她找到搞定她。
總是跟在她後面善後,老母親的心好累啊!就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辦法嗎?
班主任委婉地指出了症結:
一語點醒夢中人!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大概就是因為有我這個事事善後的媽。
她總是忘東忘西,大概也是因為我時時記著她的一切包括吃喝拉撒。
說我是個糊塗媽,我絕不承認。
隻是沒想到我習慣了為孩子操心,卻不小心養出了一個自己什麼都不操心的娃。
把娃養得『一點也不操心』的媽媽,不止我一個。
班主任說,她家老大也是這樣,初中了還經常丟三落四,每天各種東西找不著。
無論幹什麼事,都是先叫媽,而不是先想著自己搞定。
現在輪到老二,她早早就讓孩子學著自立,能不幫忙就不幫忙。
家有兩個孩子,老大身上走過的彎路還能在老二那裡及時糾正,家裡隻有一個孩子的呢?
永遠意識不到問題的,可是大有人在。
杭州某中學軍訓時舉行過一場比賽,讓初一新生比賽系鞋帶、疊衣服。
本以為,10多歲的初中生應付這種小事應該不成問題,沒想到竟有三成學生不會。
有的孩子無法將解下的鞋帶正確地穿回鞋幫的小孔內,隻好拿著鞋子找老師求助。
『我從來沒有把鞋帶解下來過呀』,孩子也很委屈。
別人已經完成了比賽,他的鞋帶還在鞋面上亂成一團,不僅孔洞穿錯,許多地方都打結了。
他平常穿的鞋子,都是媽媽給他穿好了孔的。
還有的孩子不會疊衣服,比賽時間過了,他的衣服還亂作一團,最後隻好放棄比賽。
這種生活小事很難學嗎?並不難。
調查發現,這些不會系鞋帶、疊衣服的同學,不是學不會,而是他們在家從來沒有自己做過,父母也沒教過。
戴爾•卡耐基說:
『為了將來能更從容地生活,孩子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清除障礙、解決問題。
而這一切,需要在家庭教育中進行』
『為了將來能更從容地生活,孩子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清除障礙、解決問題。
而這一切,需要在家庭教育中進行』
家長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看似是愛孩子。
殊不知,這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事事讓家長代勞,事事坐享其成,一點生活技能都沒能掌握。
想起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
8歲時你沒教他系鞋帶,20歲他學會了。
他明明已經可以去打工賺錢養自己了,但他隻會系鞋帶。
事事都替孩子周全考慮,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自立。
當他終於學會照顧自己了,生活又會向他發出新的挑戰。
曾有一個海歸碩士,回國六年不工作,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全靠媽媽退休金生活。
82歲的媽媽無奈之下將兒子告上法庭,希望用法律手段逼兒子自立。
可就算勝訴又能如何?沒有一條法律能逼她兒子出去工作。
體弱多病的老母親這才懊悔不已:
『是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是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每一個巨嬰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樣樣包辦的爸媽。
看似為孩子操碎了心,卻沒想到你替孩子包辦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孩子永遠不會做的事。
可能有家長會有疑問:道理我都懂,可孩子搞不定,我們當爹媽的難道也不管,任由孩子去嗎?
千萬別小瞧孩子!
上海有個2歲女童,被粗心的父母忘在車內。
前來救援的民警看見女童手裡握著備用鑰匙,就隔著車窗一邊喊一邊比劃,女童在民警的引導下才成功自救。
評論區紛紛稱贊女童『冷靜』『聰明』『小朋友棒棒噠』,畢竟才2歲。
想起陶行知那首打油詩: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人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人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
很多家長習慣包辦孩子的一切,除了不放心孩子,便是不相信孩子自己能解決。
事實上,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會給我們很多驚喜。
馬伊琍的大女兒愛馬,7歲時,獨自帶領在國外生存能力幾乎為零的外婆、阿姨、妹妹從巴黎轉機飛上海。
分身乏術的馬伊琍,隻得在電話裡反復交代女兒,如何查閱屏幕上航班信息,如何確定登機時間,如何向人求助。
在媽媽手把手的指導下,愛馬過關後順利找到離登機口最近的休息室,一行人順利登機。
這次經歷讓馬伊琍在自豪之餘,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千萬別低估了孩子。
哪怕她才7歲,只要你給她鍛煉的機會,她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想起女兒上次識字書找不到時,她第一反應是讓我問老師。
但我覺得總麻煩老師也不好,就讓她第二天去學校先看看抽屜裡有沒有,如果沒有,就問問同桌有沒有裝錯書,如果仍然找不到,再找老師幫忙。
女兒有點膽小,我老怕她找不到書也不敢跟老師說,在家擔心了一天。
結果第二天回來,書找到了,在同桌書包裡,而且是她自己問的,沒找老師幫忙。
老師後來告訴我,女兒還特意告訴他:書已經找到了,不麻煩老師了。
原來她已經變得這麼勇敢了!
我真是低估了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總以為孩子小,總覺得他自己搞不定,不敢放手讓他自己來。
事實上,孩子有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你越『沒用』,孩子越『有用』。
多創造機會讓他自己處理幾次,他就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哪怕他一開始做不好,孩子也能在實踐中找到一套自己的方式,慢慢學會與世界相處。
曾有一部日本電視《阿花的味噌湯》,看完深受啟發。
患癌症的媽媽擔心自己走後孩子受委屈,就在女兒阿花4歲生日時,正式教她做家務。
阿花一開始也是什麼都做不好,拿不住刀,切不好菜,衣服疊得歪歪扭扭,晾衣服都夠不著衣架。
媽媽也心疼啊,可她還是狠下心來:
『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我都讓她自己來,這樣有一天我不在了也沒關系。
我希望女兒一個人也能茁壯地活下去』
『我想趁現在多教她一點,這樣就算以後我不在了,她也能好好走下去。
就算她說害怕,就算被她討厭,我也要堅持下去』
『我沒錢、沒權、沒地位,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該給女兒留下什麼。
想了想,我隻能教會她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我都讓她自己來,這樣有一天我不在了也沒關系。
我希望女兒一個人也能茁壯地活下去』
『我想趁現在多教她一點,這樣就算以後我不在了,她也能好好走下去。
就算她說害怕,就算被她討厭,我也要堅持下去』
『我沒錢、沒權、沒地位,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該給女兒留下什麼。
想了想,我隻能教會她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如果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樂意之至。
可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真的不多。
美籍華裔教育專家畫雲博士說:
『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並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並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我們對孩子最深沉的愛,不是照顧他一輩子,而是讓他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盡早獨立。
父母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現在很多孩子,家務不用做、零花錢不用愁、跌倒了有人扶、做錯了有人護,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照顧得妥妥貼貼。
事實上,比起喂飽孩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他才可以更好的成長~
分享文章,讓更多父母受益!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幹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