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貶值下的教育競爭異化。

學歷貶值下的教育競爭異化。

當今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功利化、市場化趨向,在工具理性的浸染下,教育演變為人們獲取社會功名的工具。

文化再生產理論認為,教育是社會階層結構再生產的工具,受教育水平高、社會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通過物質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投入和高的教育期望以提高子女最終的教育獲得,最終實現社會優勢地位的代際傳遞。

教育具有代際傳遞的特性,人們往往把教育看作一種社會投資,追求代際投資收益最大化。

當前充斥著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競爭壓抑著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對高學歷的追逐也導致學歷不斷貶值,工具理性被置於價值理性之上,教育被看作實現職業與階層向上流動的中介手段,『小鎮做題家』也是這種教育競爭異化的產物。

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中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基礎教育仍存在嚴重的應試化傾向,在經濟社會不發達、缺乏優質素質教育資源的地區,升學率是各學校間競爭的核心。

『小鎮做題家』與這種應試考評體系有天然親近性,教育被賦予了『改變命運』的使命,用教育實現階層躍升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

在『唯分數論』等教育環境的鞭策下,『小鎮做題家』通過拼命刷題成為應試考評體系裡的『成功者』,他們也承載著老師和學校聲譽的希望,兩者之間達成共識。

社會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中形成,從踏入校園起,師生之間便開始以語言為媒介的互動,老師不僅傳授知識本身,也在潛移默化傳遞著對待知識的態度。

『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家長都在告訴你,高考就是你奮鬥的終點,你高考好了人生就一片光明了,可是現實呢?』

當學歷對身份分層的作用不斷降低,『小鎮做題家』在尋求向上流動處處碰壁時,才逐漸意識到現實社會並不像曾經設想的那樣美好,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無法滿足復雜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人的情緒來源於自我的認知落差,在縱向與橫向生存境況的攀比中產生相對被剝奪感。

從鄉土社會進入城市社會時個體自身的價值期望與價值能力的不符導致縱向相對剝奪感的發生,在逐漸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由於個體選擇參照群體的不當和狹隘的公平理念導致橫向相對剝奪感的滋生。

工具化教育選拔體系培養出的『小鎮做題家』,縱向上與曾經在題海中運籌帷幄的自己及橫向上擁有各種資源的城市青年相比,都存在價值期望落空的失落感,當曾經的角色和預期的角色都被擊碎瓦解後,就會陷入自我認知和身份定位困境。

教育的根本價值在於認知自我,而當前社會對高學歷的追逐在信息技術的助推下,導致教育的知溝差越來越大,學歷不斷貶值使教育競爭更加內卷異化,認知自我的本源在工具理性的裹挾中擱淺,帶來自我的異化和身份建構困境。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