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親如手足,昔日的兄弟姐妹為何父母一去,就疏如生人?

今日,和朋友說到了『世態炎涼』這個成語時,給人的『父母在、親如手足;父母去、疏如生人』甚是感悟,尤其是看到寧靜夜空時,總是不受控制地思念起遠方的兄弟姐妹,但僅僅在於想念而已、至於團聚上的情感卻不深,

朋友曉剛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姐姐今年因患病去世了,四哥從年輕的時候就跑到外面去了,算算今年也有52歲了但至今沒有回家,也不知如今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曉剛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男人,母親一直在他的庇佑下度過晚年,隨著母親的離世家裡面就剩下85歲的父親,由於腿腳不好走路都需要讓人攙扶著,所以老父親的身邊可以說時刻都離不開人照顧。

本來父母年老兒女盡孝是計劃之中的事情,但是因為父親有房產的原因被二哥和三哥爭著照顧,其實他們照顧的本意不是真心盡孝,而是父親百年之後留下的那套房產。

父母在、親如手足,昔日的兄弟姐妹為何父母一去,就疏如生人?

本來曉剛是非常生氣的,甚至還動過想要打官司的念想,但是最後想想不過是一套半套房子而已,他們想要想爭就隨了他們,父親在二哥和三哥那裡輪流住一個月,效果雖然是最小的兒子,但是平時一有空就會去看望老父親,因為父親還在所以曉剛和兩位哥哥之間的來往還比較頻繁,但是曉剛也因為兩位哥哥爭房子的心思,打算在父親離去後徹底和他們斷絕關系,從此不再來往……

曉剛的故事,完美地詮釋了『父母在、親如手足;父母去、疏如生人』,但為什麼昔日的兄弟姐妹在父母一去,就疏如生人呢?我個人認為主要和以下幾點原因脫不開關系:

1、和利益掛鉤的矛盾

兄弟姐妹本都是一家人,但長大後人生觀價值觀特別不一樣,說話辦事方法也不一樣,不過這些倒是都無所謂,最讓兄弟姐妹不和的原因基本上是父母遺產分配上的歧義,另外就是最後每個人對待父母的贍養態度,也會導致兄弟姐妹最後彼此不相往來。

在上文曉剛的故事裡,導致他決定在父親不在後和兩個哥哥斷絕關系的原因,無非是和利益掛鉤裡的矛盾。

因為房產在父親名下,就爭著去做孝順兒子討好老人,到了母親沒有利益可爭的時候連生病看望一場都是來去匆匆,那種對待父母的贍養態度讓曉剛非常心寒,以至於和兩個哥哥之間早已不復兄弟情,能夠搭上話也不過是父親尚在罷了。

2、父母偏心的心寒舉

導致『父母在、親如手足;父母去、疏如生人』這種情況產生,實際上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的偏心舉讓人心寒。

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裡父母是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兄弟姐妹之間從小到大都有一些爭寵的感情隔閡,再加上每個人長大後有了自己的獨立生活感情就會變淡。

那些從小到大感情不深的兄弟姐妹,他們很多時候都是在逢年過節回家和父母團聚時碰上一面、兩面,他們之間的交流並不多、感情修補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當父母離去少了碰面的機會之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自然是猶如陌生人一般生疏了。

3、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不知足

最後,還有一些兄弟姐妹之間是有著『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不知足』,在我的身邊,就遇到很多真實的『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親情,那些親戚打著我是你哥哥《妹妹》的名號,問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借錢的時候理所當然,但還錢的時候就是毫不知足地不吭聲,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似的,如果拒絕對方的求助、或者追著對方要錢,被說成冷血不說還好心辦成了壞事。

這類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親情,說白了更偏向於道德綁架,因為血緣親的原因不幫也得幫,幫到最後很有可能引起經濟矛盾和沖突,這類親情一般打一次、兩次交道就夠了,所以在無事不登三寶殿的求助和滿足上,慢慢地僅剩的親情都被磨滅,這樣走心、不彼此互相付出取暖的兄弟姐妹之情,試問又有誰會貪戀不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