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男孩,最怕父母用這4件事,磨掉他身上的銳氣。《網路文章》

文 | 教育編輯部

來源 | 教育《ID:edu618》

對於男孩的父母而言,需要理解男孩因為生理和大腦發育不同帶來的行為差異,理解他們的固執、冒險、淘氣。

小小男孩,也需要父母的溫柔以待。

上周跟朋友兩家人一起吃飯,好友的老公一個勁兒將矛頭指向7歲多的兒子,

小男孩好動,爸爸一直說他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就看那孩子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情緒越來越沮喪。

誰不希望自己家男孩陽光、開朗、熱情、有力量……

實際父母卻常常用『女性視角』和『』女性標準』,審視、判斷、衡量男孩的行為,不停打壓他們,希望他們聽話安靜、守規矩、不亂跑亂跳、穩當……

男孩不是不聽話,是我們一直誤會他們,他們有著獨特的生理特點和成長模式。

養育男孩,最怕父母用這幾件事,消磨掉他身上的銳氣。

愛動和冒險

激發男孩鬥志和贏的渴望

男孩與女孩,在胎兒時期就很不一樣了,男孩較活躍,喜歡亂踢。

男孩天生就是好動,在原始社會,男人每天的工作是穿越田野、追趕野鹿、在水裡遊泳、捕獵老虎和鯨魚……

今天,男孩的日常卻是被關在教室和培訓班裡。

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動一動,施展一下拳腳:登高、爬樹、瘋跑打鬧……

父母卻讓他們乖乖不動,對他們來說,這就跟嚴刑拷打一樣。

如果你有一個好動一點的男孩,特別是因為玩耍或者探索整天把自己弄得滿身臟兮兮的,先別急著責備他們,這是一件好事。

英國BBC紀錄片-Roger Hart關於『兒童地理』的專題研究,記錄了在同一個英國小鎮,70年代的孩子和零零後孩子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

研究發現,70年代的孩子冒險精神和探索欲望特別強烈,孩子們為自己感到驕傲;

而零零後的孩子,他們的活動范圍僅僅是自家後院,或范圍很小的家的附近。

在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漸漸喪失了自身的冒險精神和探索欲望。

《小巨人運動會》節目中,被醫生診斷為『矮小症』的6歲小男孩泡泡,在父親每天督促運動下,成功長高16厘米,身體更強壯了,性格也開朗樂觀了不少。

參加節目的小朋友個個都『身懷絕技』,攀巖達人雙胞胎金雨玄、金雨永,能做2000個俯臥撐的吳子興……都通過驚人的運動能力俘獲了觀眾們的心,也享受著競技運動中,身體的冒險與快樂。

男孩子,尤其應該在競技運動和遊戲中,激發他們的鬥志和贏的渴望,讓他們擁有更大的自我效能,始終相信『我可以』!

運動與冒險,可以讓大腦產生一種愉悅的物質——內啡肽,使男孩會變得更開朗、快樂;

從心理成長角度,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敗,抗壓能力更強,遇到困難也更不容易放棄。

打鬧好鬥

是他們最重要的內驅力

我兒子8歲多,我最怕的一件事是他跟我說:『媽媽來,打一架』

他玩打架遊戲下死手,經常把我胳膊掐得生疼,要不拳頭像『小鐵錘』一樣落在身上。

『我是生了個哪吒嗎?』

一開始覺得男孩天生就是『傻』,不像女孩那樣懂得溫柔、克制。

後來在《養育男孩》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男孩成長最大的驅動力來自於他體內分泌的睪丸激素,即雄性激素。

科學家對猴子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猴群裡誰打架最厲害,誰就能當猴王。

研究者故意在猴群之中制造混亂,他們給猴群中最矮小瘦弱、等級最低的那隻猴子註射睪丸激素後,再把它放回猴群。

猜猜接下來發生了什麼?這隻猴子馬上變得非常勇猛,挑釁自己的頂頭上司,居然還打贏了。

接著,他一路過關斬將,猴王也被它打得落荒而逃。

男孩天生靠雄性激素主宰,喜歡打打鬧鬧,表現得『野蠻』和『好鬥』,這正是他們的本性, 有的時候他們攻擊別人,其實分不清楚是喜歡還是純粹的攻擊。

如果大人急著指責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愛打架的標簽,孩子要麼認同這個標簽,攻擊行為越來越多;要麼被自己的攻擊性嚇住了,需要把攻擊性隱藏起來或轉向攻擊自已。

如果大人接納了孩子的攻擊性,男孩獲得的經驗是:『我身上有股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大人接受的』

這種對男孩的認可,使得這種力量在日後獲得升華,比如通過正當競爭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社會成就感。

電影《哪吒》中,李靖將兒子身上巨大的攻擊力和破壞力解釋成靈珠的力量,告訴他可以用這種力量保護百姓,哪吒挺身而出去追打海怪;

但當百姓一口咬定他是妖怪時,他大喊:那我就妖怪給你們看!

所以,當男孩表現出攻擊性,最重要是恰當引導,幫助他們善用自己身體內的力量。

學會適時閉嘴

讓他們獨立思考和選擇

央視紀錄片《鏡子》裡,有一個『問題少年』家明。

爸爸在一家企業做管理層,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子可以出人頭地。

然而,這種強烈的願望,卻變成了對家明嚴格的控制欲:

兒子買了寵物,一回家,就被他丟掉;

兒子想騎自行車去遠一點的地方,話還沒說完,他就堅決反對;

兒子想當流浪歌手、背包客,想學畫畫,他都說不行,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

兒子買了寵物,一回家,就被他丟掉;

兒子想騎自行車去遠一點的地方,話還沒說完,他就堅決反對;

兒子想當流浪歌手、背包客,想學畫畫,他都說不行,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爸爸日日苦逼下,家明一心隻想『自由』,最後高中都沒有念,整天窩在家裡上網、玩遊戲。

當孩子的世界裡塞滿了父母的意志,能量都被迫用於與父母的對抗了,他就沒有能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孫瑞雪老師說:『如果你不否認這個孩子,他會有很好的感覺。

他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覺,並尋求自己對一切的判斷和理解。

最終,他將成為一名高度獨立的法官和有創造力的人』

養育男孩,需要學會放手,讓他獨立思考和選擇。

一位大學教授帶孩子去旅遊,出了景區,來到紀念品一條街。

別的孩子都是拉著爸爸媽媽,要買這個買那個。

這位教授給自己家兒子20塊錢,說兒子可以用它買你想要的東西,也可以留著以後買自己更喜歡的東西。

攤主都特別熱情地招呼他:『小夥子,看看這個吧』

他跟人家擺擺手說:『不買,我什麼都不買』挺酷地穿過了那條街。

孩子的獨立和主見,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父母長期指導和教育的結果。

孩子需要在不斷地選擇中,逐漸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是最重要的。

做一個男子漢,你要讓他學著自己做決定。

男孩的成長

離不開父親的陪伴

最近看了一部美國經典電影《完美的世界》,被父愛的力量暖到了。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逃犯和一個8歲的男孩。

男孩生長於一個單親家庭,家裡人隻有媽媽和姐姐,沒有成年男性,所以沒有告訴他男人應該什麼樣?

他的性格懦弱,被同齡人欺負也不敢反擊。

這個逃犯很同情他,像個父親一樣教了他很多『男人生存指南』。

在野外想尿尿找不到廁所,就在樹邊尿;

不肯換衣服,為自己的那個小《雞雞》害羞,逃犯安慰他:『別擔心,一點都不小』

在逃犯的刻意調教下,男孩終於褪去懦弱、自卑,越來越勇敢、有主見。

《養育男孩》一書中寫道:6-14歲的男孩更加關注身邊男性角色給予他們的東西。

父親不管多忙,也應該抽出時間來多陪孩子,陪他們玩、打鬧,陪他們冒險,做一些男性更擅長的事。

孩子會從父親身上學會規則、對錯、界限,人品更正直,且富有同情心;

也會從父親身上學會輸得起,學習如何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養育一個男孩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在很多時候,父母需要放松心態,多花一些巧思,

更好地理解他們,才會更加從容。

最後,讓我們一起點亮【在看】,分享出去,願我們的男孩強大而有力,勇敢又獨立!

作者: 教育《ID:edu618》,致力於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有書少年經授權發佈。

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