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隻會下蛋的母雞』,寶媽直言:家有女兒,別輕易當全職媽媽。《網路文章》

執筆:陳芳

主編: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在我們的認知中,女兒就是爸媽的小棉襖,貼心、孝順、會關心人,這也是很多家庭想要一個女兒的原因。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女兒都能擔得起小棉襖的稱呼,不合格的家庭教育,隻會養出『漏風棉襖』。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女孩心疼爸爸,卻對媽媽說出這種話

前兩天一則視頻刷爆社交網絡,視頻中小女孩因為心疼爸爸下班之後要洗碗,就大聲質問為什麼媽媽不洗,還說其連這點小事都不做,不知道爸爸娶回來幹嘛。

媽媽也就順嘴回了一句『娶我回來生你啊』,誰知道小女孩竟然回到『那我可要努力學習,長大後不要像你,做一隻隻會下蛋的母雞』。

視頻發到網上,引起網友熱議——

『養個孩子絲毫不知道理解媽媽,真的白養了』

『孩子心疼爸爸是孝順,但是憑什麼讓媽媽去洗碗,真的孝順就自己去啊!』

『心疼這位媽媽,辛辛苦苦養孩子,在家打理好一家人的生活,最後卻被說成這樣』

『 現在女人在家庭的付出不僅老公看不到,連孩子都看不到了』

過來人:家有女兒,別輕易當全職媽媽

很多人覺得小孩子不懂事,可能隻是一時失言,並不像成年人這麼多心思,想的那麼復雜,然而這種類似的問題早在很久之前就出現過無數次,以下言論是一些孩子曾經說過的話——

『錢都是爸爸掙的,你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幹!』

『爸爸在外面那麼辛苦,下班你還和他吵架』

『你為什麼這麼懶,整天待在家裡』

『我不要你,我要爸爸!』

……

從這些言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孩子們的眼裡家庭事務就應該由『閑在家的媽媽』來做,並且這些工作都是沒有價值的。

他們看不到媽媽的價值,自然在心裡也會比較輕視,而反觀對爸爸的態度則更多的是崇拜和依賴,因為他們能清楚地看到其價值,『自己的吃穿住行都是爸爸掙來的』成為他們心中的固有理念。

這樣爸爸的形象就更高大,而媽媽的形象就更矮小。

尤其是有女兒的家庭,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看到媽媽閑著待在家,往往容易造成女兒認知上的誤解,影響其未來個人價值判斷。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父母註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卻忘記對人格品德進行教育,這樣就會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對事物進行清醒的認識,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這一方面的教育對孩子而言即是啟蒙,也是中心。

出生之後變回生活在家庭這個環境之中,其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都在此形成,因此父母必須重視並且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思想。

1》爸爸對媽媽的愛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會否定媽媽的付出與爸爸的態度分不開,因此想要給他塑造正確的觀念,首先爸爸應該尊重、愛護並肯定媽媽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妻子說『辛苦了』、『謝謝你』等話,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之下,孩子自然也能夠受到感染,明白媽媽的付出和努力,懷有感恩之心去愛媽媽。

2》不可溺愛

有的孩子能夠這樣對媽媽說出無理的話,主要是因為在生活中被過度寵溺,他會認為自己說什麼、做什麼都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誇獎,因此在說出這些話或者做出一些不合適的事情的時候也會更加放肆。

研究發現:孩子在兩歲之後就能基本上領會大人的意思,詞匯量也有了巨大的進步。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盡早立規矩。

在兩歲以後就應該做到『按規矩辦事』,出現了錯誤一定要及時糾正和教導,讓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好改正。

3》參與日常勞動

有的家長可能總擔心孩子太小不能勞動,怕累著或者是受傷,然而眾多研究表明,適度的勞動有益於身體發育,同時在勞動的過程中能更清楚的體會到媽媽的辛苦,看到其中的價值。

不同年齡家務分配——

1歲半~2歲:自己扔臟了的尿佈;

2~4歲:整理玩具、自己洗臉刷牙;

4~6歲:自己穿衣服、收拾桌子、收拾房間以及鋪床換床單等;

6~7歲:熟練掌握之前的技能,並學會洗碗和獨立打掃房間;

7~12歲:使用洗衣機和烘幹機洗衣服,掃地、倒垃圾以及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13歲以上:獨立照顧自己的起居,做一些比較麻煩的家務,比如擦玻璃,家庭大掃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