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寶媽9個被套路:2021母嬰店『坑人』套路大盤點。《網路文章》

10個寶媽9個被套路:2021母嬰店『坑人』套路大盤點

雖然現在網購十分方便,但是也有些寶媽喜歡到實體店購物。

大街小巷,依舊處處可見母嬰店。

然而,這也是被不少人詬病的組織,因為它們是各大育兒謠言的集散地,也有寶媽們在這被忽悠坑了不少血汗錢。

今天就來個母嬰店套路大盤點,記得別再掉坑啦!

1、各種嬰兒專屬商品

①嬰兒醬油

標著『嬰兒』但鈉含量並不低,和普通醬油沒什麼區別。

而且1歲以下的寶寶不建議食用哦。

②奶粉伴侶

吹得天花亂墜,實際上有害無益。

認真觀察包裝,你會發現這類產品上印著『固體飲料』四個小字。

原以為可以讓寶寶調腸胃功能的奶粉伴侶,實際上隻是飲料,而且配方奶中已經含寶寶所需營養素。

③兒童牛奶

市面上很多兒童牛奶乳含量低而含糖量高,還添加各種口味來吸引寶寶,大多數屬於含乳飲料類別,而非真正的牛奶。

④磨牙棒

對於正在長牙的寶寶,磨牙棒被口水融化後咬斷容易出現碎屑,可能有被嗆咳、異物卡喉的風險。

相較磨牙棒,更推薦安全度高的牙膠。

還有兒童掛面、兒童肉松等等兒童專屬的食品,寶媽們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以配料表為準,不要被產品名字蒙蔽!

2、各類免費服務

①微量元素檢測

早在13年就被叫停了,寶寶的營養情況並不能通過夾夾手和頭發就能檢測出來。

導購之所以那麼熱情幫忙檢測的『套路』,無非是把寶寶的各種生理現象,簡單概括為『缺乏XX』。

例如枕禿、汗多、頭發,是寶寶缺鈣了,手指長倒刺是寶寶缺鋅了,寶寶臉上比較黃、比較瘦弱是營養不良了……

而這背後都有對應的產品想推薦給娃。

判斷寶寶是否微量元素缺乏,並不是單靠某項檢測,而是需結合膳食分析、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等綜合判斷。

家長們切勿私自給寶寶吃微量元素補充劑,一旦過量可能引發中毒,危害寶寶健康。

②過敏源檢測

過敏原檢測原理主要有:食物激發回避實驗、皮膚試驗、血清特異IgE《sIgE》檢測這三類,但都必須在醫生專業的指導下進行。

母嬰店推薦的不要輕易嘗試,避免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危害寶寶的健康甚至生命。

③骨密度檢測

正常情況下寶寶是不需要進行這項檢查的,而且寶寶正處於發育階段,骨密度偏低是正常生理現象,如果懷疑寶寶發育異常,應該積極求醫。

3、兒童用品

①圈式學步車

現在仍有不少兒童在使用學步車,實際上寶寶在學步的過程中,是通過手腳協調、摔跤和爬起鍛煉來掌握平衡走路的能力的,學步車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可能影響寶寶的腿型、協調力和注意力。

②定型枕

美國兒科學會《APP》建議:為了減少嬰兒猝死綜合征,1歲內避免使用枕頭。

若寶寶的頭型不那麼完美,可以嘗試讓寶寶睡不太的方向,調換位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③遊泳脖圈

這個嬰兒產品的危害不需要多說相比家長們都知道了,寶寶的脖子柔軟,脖圈很容易對脖頸造成傷害,還可能對氣管造成壓迫。

那麼,對於以上母嬰店的套路,我們該如何應對?簡單來說,先想好自己想買的商品,進店選購後就出來。

不沖動、盲目消費。

而且對於兒童食品、用品,要掌握基礎的選購知識。

自己掌握足夠的科學育兒知識,自然不怕被掉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