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家 ,作者采集工程
中國科學家
依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貴史料,展現老科學家們的學術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貢獻。
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打造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科技人物專題宣傳平臺。
2017年4月16日,一位104歲高齡的老人溘然長逝。
她是嚴仁英,中國著名婦產科、婦女保健專家,北京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北大醫院名譽院長。
經過潛心多年的研究,嚴仁英發現,孕婦每日口服補充0.4毫克葉酸可以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發育畸形。
在她的推動下,孕婦補充葉酸已然上升到國家行為;而該舉措有效地守衛了嬰兒的健康,讓億萬女性成為幸福的母親,讓無數家庭擁有了健康的下一代。
嚴仁英
從小立志要學醫
1913年11月26日,嚴仁英出生於天津,祖父嚴修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與張伯苓一同創辦了南開大學。
祖父對教育和學習方法的重視,培養了嚴仁英獨立自強的性格和寬容待人的品德,為她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天不遂人願,嚴仁英讀初中時,祖父因病逝世,三哥也因肺結核被迫退學養病,深受折磨。
目睹了這一切的嚴仁英明確了自己將要為之奮鬥的事業,那就是成為一名醫生。
『那個時候就有這麼一個理想,要學醫!』
1932年,在五哥嚴仁蔭的建議下,嚴仁英考入清華大學。
當時的清華還沒有醫預科,她隻得先進入生物系學習。
為了自己學醫的初衷,她選修了北平協和醫學院預科必修課,從此之後嚴仁英開始了『背著兩個書包』的求學路。
1935年,嚴仁英不負眾望,以前三名的優異成績順利考入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北平協和醫學院。
按照學院的要求,學生需要輪流去各科實習,嚴仁英在產科第一次認識了林巧稚教授。
她發現,林巧稚常常坐到產婦旁邊,摸摸產婦的肚子,聽聽胎心,檢查子宮收縮,並細心地給產婦做各種講解。
隨著不斷地觀察和學習,嚴仁英慢慢地了解到一名合格的婦產科醫生除了要會治病,還要能解決產婦的心病,要讓她們感受到心靈的慰藉。
嚴仁英《右一》與恩師林巧稚《右二》、宋鴻釗《右三》等人在晉祠合影
在恩師林巧稚的影響下,嚴仁英選擇了婦產科專業,留在協和做起了住院醫生。
她很喜歡這個專業,在她心中婦產科是『一個人進院,兩個人出院的甜蜜事業』。
嚴仁英《右》與林巧稚《來源:光明日報》
夫妻二人共同抗戰
在協和忙碌工作的同時,嚴仁英也收獲了珍貴的愛情。
愛人王光超是嚴仁英大學同班同學,實習時的一次經歷意外成就了兩人愛情。
一次急診中,一名患白喉的小孩,呼吸不暢,憋得全身發紫。
王光超見狀立刻用手術刀切開了孩子的氣管,插上了管子,使孩子得救了。
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嚴仁英對其產生了好感。
1942年7月14日,嚴仁英與王光超的結婚照
1942年,嚴仁英和王光超在北京舉辦了簡單婚禮。
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協和醫院被迫關閉,嚴仁英便到丈夫王光超的診所幫忙。
很快,她發現丈夫的私人診所並不尋常,診所明面上服務廣大病人,私下卻是中共地下黨員的秘密聯絡點,同時還不斷給敵後抗日力量秘密輸送藥品。
知道此事後的嚴仁英勇敢地配合著丈夫的『神秘』舉動。
『這樣的秘密行動持續了兩年時間,給根據地送藥,我們從來沒怕過』
1948年,嚴仁英夫婦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部進修,他們格外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大洋彼岸。
嚴仁英夫婦聽到消息後,歸心似箭,他們盼望著能立刻回歸祖國的懷抱,利用自己所學報效於國家。
在沖破了美國方面的勸誘和阻撓後,嚴仁英夫婦於當年9月,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
扛起婦幼保健大旗
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作出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
1964年,嚴仁英到北京郊區密雲縣開辦了『半農半醫』學習班。
這段經歷讓她深刻了解到農村缺醫少藥和農民看病難的情況。
那時的農村地區,產婦難產發生率特別高,當醫院產科收治到病人時,要麼已經瀕危,要麼胎死腹中,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所能起的作用實際上已經很小了。
面對這種情況,嚴仁英開始反思臨床醫學的局限。
她指出:醫療隻能救治一個人,而預防則可以造福一大群。
1979年,嚴仁英擔任北大醫院院長。
同年,她跟隨中國婦女代表團訪美,期間接觸到了國外剛剛興起的圍產醫學。
深受啟發的嚴仁英決心將『圍產保健』引入中國,從此她將自己的科研方向從臨床轉入當時被認為最無前途的預防保健領域。
嚴仁英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決定仍倍感欣慰,因為『臨床醫學在有限的時間內隻能救治一個人,而預防保健可以造福一群人』。
1979年,嚴仁英《第二排左三》作為中國婦女代表團成員訪美
回國後,嚴仁英創建北大醫院婦產科『優生保健組』,開始圍產醫學研究和推廣之路。
在中國,孕婦產檢從懷孕7個月才開始,嚴仁英認為產檢應提前至懷孕初期,並且要定期檢查,才能確保孕婦和嬰兒的健康。
她還組織成立了早孕門診和孕婦學校,每天為近千名孕婦提供服務,對孕婦的生理、心理問題進行全面指導。
要做優生保健,首先需要大量的調研。
嚴仁英把京郊順義農村作為試點,著手針對1981年—1982年的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數據進行監測觀察。
此外,還在偏遠地區積極推廣圍產保健的『高危管理』措施,盡最大努力科學地幫助產婦生產。
1988年3月,《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北京順義縣圍產保健協作研究組圍產保健高危管理的農村試點研究》獲得北京市科學技
3年多時間裡,嚴仁英帶領團隊調查研究嬰兒達2000多個,順利推廣圍產保健的『高危管理』措施,使圍產兒死亡率由27‰降至17.6‰。
她的『圍產保健高危管理』試點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好評,世衛組織連續資助中國舉辦了3期全國圍產保健高危管理學習班,使該技術很快便推廣至全國。
嚴仁英還帶領團隊在農村開展『孕產婦死亡的社會因素』調查、產後抑鬱症研究,將圍產保健從醫學擴展到社會學、心理學領域;她建立中華圍產醫學會,創辦《中華圍產醫學雜志》,在全國農村推廣圍產保健『三級管理網』。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圍產保健、生殖保健成功拓展到各個年齡段和多學科領域。
0.4毫克葉酸的締造者
嚴仁英在以往的調查中發現,神經管畸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其與孕婦在妊娠期間缺乏葉酸有關。
上世紀90年代,嚴仁英在負責實施的『中美預防神經管畸形合作項目』中,通過對25萬例樣本的研究分析,得出結果:每天給孕婦補充0.4毫克葉酸,就可以有效減少85%的神經管畸形發生率。
嚴仁英《婦女保健》手稿
1996年,中國衛生部采納並推廣了嚴仁英的研究成果,0.4毫克也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唯一指定的預防出生缺陷葉酸增補標準,這一標準隨後被50餘個國家納入公共衛生政策。
從立志行醫的協和高材生,到第一個扛起中國圍產保健大旗,榮獲首屆『中國人口獎』和中國福利會婦幼保健『樟樹獎』的婦女保健專家,嚴仁英為提升全國婦女保健和圍產醫學水平、成就無數家庭的幸福作出的重要貢獻,值得為人父母們永遠銘記。
嚴仁英1913.11-2017.4婦女保健專家
原標題:《她用0.4毫克葉酸,守衛中國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