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蜜蜂
本文由|智慧父母V《zhfm831》
高興時,我給你滿滿的愛,狠狠地誇你,
不高興時,我就撤回我的愛,給你一頓打擊,
但你別懷疑,我是真的為你好,
有多少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情,是靠孩子的表現決定的——『表現好就給塊糖,表現不好就一巴掌』。
這個世界上沒有父母不愛孩子,
但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戀愛中的『情侶』。
愛的時候,甘願把心掏出來,煩的時候,恨得牙根癢癢,恨不得揍他一頓。
在父母心裡:我隻能接受孩子好的那一面,當他不行時,就會激起我的憤怒:他怎麼這麼差勁!
在孩子那裡:當我做一個好孩子時,我就會被愛;當我做一個『壞』孩子時,我就會被剝奪愛。
家長誤認為這樣會督促孩子不斷進步,但孩子感受到的,隻有痛苦。
1
一邊給糖一邊罵的愛,
最讓孩子痛苦
前段時間,讀到了一個這樣的假設:
想象一下如果有三隻籠子,
第一隻籠子裡的老鼠,一踩開關門打開會有食物進來,它就會一直踩,重復這個動作;
第二隻籠子裡的老鼠,一踩開關就會被電擊,踩幾次它就不踩了,它知道這是個『雷』;
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一踩開關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這個老鼠就會糾結死。
如果我們把食物比作父母的愛,把電擊比作父母的壓力和打擊。
第一隻和第二隻籠子裡的老鼠都沒有糾結,因為它們對踩開關是有預期的,它們會很平靜地接受自己所處的狀態;
最可憐的是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它們每踩一下,都不知道得到什麼,它們會在裡面糾結死。
這時候一件微小的事,都有可能變成孩子心裡的一座大山。
在孩子眼裡,
父母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父母是一顆溫柔的糖果,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得到寵愛;
他們有的時候特別寬松,好像自己做什麼他們都可以接受;
他們有的時候又特別嚴厲,一件很小的事就有可能招來一頓罵。
一邊給糖,一邊罵;一邊為愛加滿柴,一邊釜底抽薪『撤回愛』,
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認為,『愛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為做出改變的動機卻是深深『焦慮自己可能會失去家長的愛』。
這種形式的養育技巧會傾向於『讓孩子陷入比打屁股還要更久的精神不適』,他們的內心會充滿恐懼感。
一位網友談到自己的經歷:
上學的時候,父親經常因為我的考試成績而心情式評價。
考得好一番表揚,『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考得不好,『你還能幹成啥,考成這樣』。
我一度懷疑父親不是真的愛我,而隻是把我當作攀比炫耀的工具,所以每當我考不好的時候就貶低得一無是處。
直到有一次我被批評,大哭著咆哮,『我考好了你把我捧在天上,考不好了你把握踩在腳底,你把我當什麼!』
成年後,爸爸在一個飯局上,講起我小時候唯一一次摔門,讓他猛地驚醒反省自己。
原來父親是真的有聽進去並且反思改正。
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對孩子的錯誤方式也並非出於本心,隻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傷害。
2
父母的愛是孩子的軟肋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孩子最怕父母說‘不喜歡你’?』
一位網友回答:對一個孩子來說,最有力的貨幣之一就是『父母的接受和認可』,取悅父母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前不久,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
陜西西安一位7歲男童,遭媽媽家暴長達兩年。
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拿電線、刀具打他。
小男孩嬌嫩的身體上,新傷疊舊傷,舊傷加新傷。
記者問他想不想媽媽,他說了一句令人淚奔的話:
想媽媽,哪怕她打我,也想和她待在一起。
從某種層面講,對孩子最重的懲罰,不是爸爸媽媽打我罵我,是他們不再愛我了。
對孩子嚴厲一點,溫柔一點,這些都無可厚非。
最怕的就是,父母忽冷忽熱的愛,會讓孩子不敢信任我們,也不敢愛我們。
而他們又是多麼單純,多麼想得到父母的愛和認同!
電影《陽光普照》裡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是什麼?』
『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占一半』
可是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啊,他們有的時候勇敢積極,有的時候膽小怯懦,有的時候自律優秀,有的時候犯懶迷糊,有的時候溫順可人,有的時候撒潑發脾氣……
假如我們隻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愛他們,表現不好時就急著懲罰。
那不是真愛孩子,隻是把愛變成了操縱、控制。
事實上,在孩子表現不好時,才更需要父母的『涵養』。
讀過一個故事:
孩子早上說:『媽媽,我想休息一天,你給我請一天假吧』
孩子說這話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真的想休息一天,隻是期待媽媽能理解他。
媽媽這個時候講一堆道理,讓他去上學,反而激起孩子更堅定地回應:『我要休息』
媽媽說:『好吧,你要不舒服,媽媽去跟老師請假』
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回了一句:『媽媽,你這算不算是溺愛孩子?』
請相信孩子心裡是有分寸的,如果媽媽上來給的是愛,不是『電擊』,他會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問題。
打罵隻能激發起孩子的反抗,更高級的養育,是像容器一樣,承托孩子,讓孩子進入自我思考與覺察。
3
給孩子穩定的愛,
沒有好壞的比較心
對於孩子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
有一個不急不躁的父母。
可是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有的父母天生脾氣好,情緒穩定;有的父母天生性子子急,趕上性子急的父母,如何讓自己在養育上放平心態呢?
1、『我的媽媽不拿我跟其他孩子比』。
有的媽媽,從來不覺得自己的孩子需要跟別人家的比較,別人家的孩子英語說得再好、琴棋書面、吹拉彈唱再精通……這些都和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關系;
而另外一些家長一看到孩子不好,就心生焦慮,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還怕自己的面子掛不住……把這些都轉換為對孩子的數落、批評: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把單詞背到這麼多了,你看看你?』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把字寫得整齊劃一,而你就寫得七扭八歪』
總是比較,就總是焦慮,焦慮的結果就忍不住『電擊』一下孩子。
事實上,日常中這些七七八八的『電擊』,除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並不能真正幫孩子進步。
不比較之後,父母在對待孩子教育上就能平靜很多,較少情緒上的沖動。
下一次孩子讓你不滿意的時候,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愛就是愛,不講條件。
2、做一個『鈍感』的父母,多聽少說。
很多媽媽很實在,看孩子一眼,恨不得找出孩子身上3個問題,忍不住就要發火指出來,
有的媽媽看到孩子優點和缺點,不露聲色,
不是急於將自己的擔心、內心的不安、焦躁的情緒一股腦地拋給孩子,而是讓自己先『虛』下來,給孩子一個情緒空間,用愛滋養、保護孩子,給孩子內心成長的動力。
比如孩子考試不好,不是急著發火,聽聽孩子是怎麼分析考試不理想的原因的。
少動嘴,多聽孩子,多啟發孩子自己思考,
『鈍感』看似反應遲鈍,實際上是給自己的情緒留一個緩沖區,給孩子留足面子,也給孩子一個自我進步的空間。
3、給孩子準備一張『防爆卡』。
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我們很難察覺我們已經在發火了,有的時候,孩子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激怒我們。
對於這些來不及控制的情緒,父母不妨提前給孩子準備一張『防爆卡』,它可以是一張自制的卡片,也可以是一個手勢。
當孩子亮出『防爆卡』,就像免死金牌一樣,這個時候自己就要停止發火,先冷靜一下,等情緒平靜了再跟孩子溝通。
『防爆卡』的好處在於,即使我們自己還沒有察覺到憤怒的情緒,當孩子發現自己感到害怕時,可以及時扔出這張卡片,阻止進一步的傷害和鬥爭。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靠孩子的完全服從獲得內心安定,
而是在孩子好與不好的時候,都能接住孩子,給他持久而穩定的愛與支持,
我永遠愛你,跟你的表現無關,
這才是送給孩子一生的一份寶貴禮物!
來源:智慧父母V《zhfm831》做覺醒式父母,培養終生成長的孩子。
原文標題《高興了給塊糖,不高興一巴掌,『心情式』育兒毀了多少孩子?》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