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孩子哭了不要管、不要安慰,等孩子不哭了,你再抱抱他,告訴他隻有乖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獨立』這種育兒觀點,你有沒有聽說過呢?
沒錯,它就是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來的『哭聲免疫法』,曾經風靡一時,被許多父母奉為育兒聖經。
讓我們來看看,這項理論是如何被提出來的:
1920年的時候,在美國已經久負盛名的華生,在一個8個月的嬰兒身上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嬰兒和小狗、小白鼠放在一起,花費兩個月建立他們的親密關系。
但是,當嬰兒和小動物培養出感情,再想要和小動物接觸的時候,華生就制造出可怕的聲音。
反復幾次後,小嬰兒對任何毛茸茸的東西,都完全沒有了之前的好感。
所以,華生就輕佻地得出結論:通過程式化的訓練,能把嬰兒訓練成任何類型的人物。
約翰·華生子女的下場悲慘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徹底程序化了、沒有情感的方式,把孩子訓練成一個極少哭鬧,讓人省心的乖寶寶,這種方法傳到中國後,有父母爭相效仿,據明星馬伊琍親自爆料,她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事實證明這項育兒方法是『有毒』的,華生用它來教育孩子,導致大兒子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並在30歲那年自殺;女兒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多次自殺;小兒子則是直接出走,常年流浪在外。
華生作為育兒理論的提出者、實踐者,已經自食惡果。
哭,是孩子用來表達自己需求的手段
『哭聲免疫』放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會失敗,其實也不奇怪。
因為,孩子不是機器,也不是電腦,他是情感豐富、有血有肉的人。
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來說,哭聲是他們用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方式,餓了、困了、不舒服了等等。
父母及時地對他們的哭聲做出反應——喂奶、哄睡、換尿佈,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他們得到關愛,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
這種信任是孩子對父母最初的依賴,不能忽視。
一旦父母對孩子的哭聲坐視不理,孩子遇到危險,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大。
比如,孩子出現肺炎等疾病,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延誤病情,就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存活率。
而且,即便孩子平安無事地生存下來,他很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安慰,也無法滿懷信心地探索世界,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所以,當你家孩子正處於嬰幼兒階段,哭鬧的時候,請用你的愛放肆地寵愛他吧,不要怕把他寵壞。
你的懷抱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可能會延續孩子的一生,珍惜這段短暫又寶貴的時光吧。
高級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