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瓜媽
本文由|神奇麻麻在哪裡《sqmmznl》
前不久,一位媽媽在微信上跟我聊了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她女兒今年剛入幼兒園,經常帶著傷回來。
胳膊、脖子上時不時會有抓痕。
本以為女兒一直在被欺負,興師動眾地去找老師,結果真相揭曉的那一刻,卻讓她十分尷尬。
事情起初是這位媽媽問我,女兒經常帶著傷回家,要不要去找老師問問。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受點小傷也正常,我建議她先別著急,最好先跟孩子聊聊,看她能不能把事情說清楚。
媽媽後來問孩子身上的傷是誰弄的,問了幾次,女兒都說是『東東弄的』。
我建議她教給女兒下次遇到東東弄她的情況,及時找老師幫助。
過了幾天,媽媽跟我說『好像沒用』。
那天女兒回家,小胳膊上有一條又長又深的劃痕,明顯出過血又幹掉的樣子。
她就心疼了,問女兒『是誰給你弄的』,照例又是『東東弄的』。
追問,『東東怎麼弄的』?
女兒很詳細地講了過程,說東東拿了個很尖的三角形積木,把她的胳膊劃傷了……
媽媽說,以前受傷不嚴重也就罷了,但這次她不得不找老師聊聊了。
過了幾天趁工作不忙,她請假去學校找老師,想先看看當天的監控,了解下女兒受傷的過程。
萬萬沒想到,女兒說被東東弄傷的那天,人家東東根本就沒來上學!這也太尷尬了……她怎麼也想不到女兒那麼一板一眼、有模有樣的描述,竟然都是假的!
媽媽微信上問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女兒怎麼會騙人了呢?
1
當心,我們可能掉進孩子想象的坑
其實,這不能全怪孩子,5歲前的孩子天馬行空描述一些事情時,並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說謊,這個階段的他們,往往分不清想象和現實的區別:
2~3歲:想象與記憶混淆,想象完全無目的。
3~4歲:自由聯想的無意想象,內容單調。
4~5歲:仍以無意想象為主,開始出現有意成分,內容豐富但零碎。
朋友女兒可能是玩耍時無意中受了傷,事後自己並不知道怎麼搞的。
但當媽媽一次次重復追問『誰弄的』時,她的小腦袋就自動開啟了想象模式。
瓜瓜小班的時候還經常跟我說,他和奧特曼一起吃午餐呢,其實是用想象力誇大自己能力的表現,很多男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階段。
我們可以在平時的陪玩中,多鼓勵孩子自編故事,畫奇思妙想的圖畫,借此充分釋放和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娃年齡的增長,鍛煉得多了慢慢就能分清想象和現實了。
2
引導式問話
可能導致孩子『說謊』
我還遇到過一個更極端的例子,也是因為孩子一句話,把大人嚇得不輕。
也是一位粉絲媽媽,非常著急地在微信上問我,3歲多的女兒可能被熟人猥褻了,要不要報警?
我仔細問了經過。
原來,那天媽媽帶女兒去取快遞,結果在樓下遇到鄰居叔叔在遛狗。
女兒很喜歡那條小狗,就跟小狗玩起來了。
然後媽媽問她,你是要跟媽媽去取快遞,還是跟小狗在這裡玩?女兒選擇跟小狗玩,她就去取快遞了。
前後也就兩分鐘的時間,回家的路上,女兒就說叔叔摸她屁股了!
媽媽一聽當時就頭皮發麻,很緊張地追問,『叔叔怎麼摸的?是這樣摸一下《媽媽用手在娃屁股上輕拍一下》,還是手伸進去摸的《媽媽把手伸到娃大腿中間》?』
女兒馬上回答,『是手伸進去摸的』。
媽媽一聽就急了,過來問我怎麼辦。
我安慰她不要著急,先去了解下附近有沒有監控,如果有,最好先看監控,掌握事實再報警。
後來了解到有監控,但保安說要先報警才能查看監控。
媽媽又糾結了,擔心報警後,面對警察的盤問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
後來,在近凌晨2點鐘我收到這位媽媽的信息,最終她還是報警,然後去調取了監控。
不過,結果卻讓她非常意外,因為監控顯示,叔叔根本都沒碰到她屁股,隻是在她蹲著跟小狗玩的時候,輕輕拍了拍她的後背……《當然這個意外的結果,是最好的結果了。》
事後我們在討論這件事時認為,或許是媽媽的『主觀引導式問話』導致娃出現了記憶偏差。
當孩子說『被摸』以後,媽媽表情緊張+動作演示問娃『是手伸進去摸的嗎』。
3歲多的孩子,從媽媽的表情覺察到事情似乎很嚴重,再被一引導,就先入為主地順勢回答『伸進去摸』了。
如果沒有引導,孩子可能根本想不到還有『伸進去摸』這種摸法。
所以想了解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經歷時,盡量避免主觀引導式問話。
比如當我們問孩子『你被誰打了』,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會是『我被誰欺負了……』。
我一般在遇到狀況時,會這樣問瓜瓜,『能告訴媽媽這是怎麼弄的嗎?』用開放式的問話,盡量中立平靜地鼓勵孩子說,更有利於他客觀地還原真實情況。
或者如果孩子太小,還不能很好地表達,可以跟他用『角色互換遊戲』來還原事情過程。
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演你,你演叔叔,我們演一下剛才叔叔怎麼摸你的好嗎?
3
今天跟大家聊這兩件事,不是說小孩子的話都不要信,特別是像第二個案例裡面小女孩兒說自己被摸的這種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情,父母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不論真假,當下一定要把事實搞清楚。
但今天文章要提醒大家的是,當孩子告訴我們某些情況之後,我們心裡要有個聲音說『我需要首先了解下情況』,盡量不被孩子的話帶偏,或還不了解事實就先情緒崩潰。
特別是剛入園的小朋友,第一次離開家,他說的學校裡的那些情況,在爸爸媽媽這邊往往是草木皆兵、很容易緊張的。
敏感是對的,但咱們也要知道,現階段的孩子表達還不是很成熟,也還不能很客觀地描述一件事情,這時候需要咱們有個理智的判斷,再幫孩子梳理還原過程。
另外我發現,同一個年齡段的小娃,女孩子的復述能力往往要比男孩子好。
班級家長群裡大家聊天,發現女孩子回家往往能說出在學校做了些什麼,而大部分男孩卻不能。
前段時間小助手老公下班回家,遇到鄰居家今年剛入園的女兒。
問她學了什麼,馬上就唱起了『洗手歌』。
對比自家兒子,中班了還都不能完整將學校的東西復述出來,小助手老公吐槽自家兒子『註定是學渣的命』……
其實,真不能這麼早給孩子下定論。
天性使然,女孩更趨於安靜,也更樂於與父母溝通,更容易配合父母,並且專註力往往比男孩更好。
而男孩好動,很容易被打擾,他們對各種新事物充滿了好奇。
咱們男孩媽媽不要以女孩的安靜乖巧來要求男孩,尊重孩子各自的天性,給男孩子們一點時間,他們會慢慢成長起來噠。
來源:神奇麻麻在哪裡《sqmmznl》做人工智能的瓜媽和擁有國際視野的Cindy一起分享科學、前沿的育兒知識和時尚親子生活方式,希望我們一起做快樂美麗的媽,養健康聰明的娃!原文標題《3歲女兒每天幼兒園帶傷回家,懷疑老師又懷疑同學,一看監控我哭笑不得……》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王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