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使用電子產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的擁有日趨低齡化。
電子產品的不當使用可能造成很多問題,過度使用容易上癮,影響孩子的社交生活。
但是如果使用得當,電子產品又可以是一個強大的資源庫。
所以,如何利用電子產品是個關鍵問題。
商場裡,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大哭不止,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原來小男孩一定要玩手機,媽媽擔心長時間玩手機對孩子的眼睛有傷害,不同意。
但是孩子繼續哭鬧,最後媽媽無奈地妥協了……
類似場景屢見不鮮,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個問題上都備感困擾。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建議如下。
2歲以下的孩子
美國兒科醫學學會《AAP》在1999年就開始強調,希望2歲以下的孩子遠離電視。
鼓勵這個年齡段的嬰幼兒多接觸真實的、立體的物品,鼓勵家長盡可能多的親身陪伴。
建議孩子盡量不接觸電視、電腦、手機等需要用眼睛看的產品。
相較於看電視視頻這種被動接收信息的方式,孩子們在與真人的互動中能學習到更多。
研究證明,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長時間看電視會影響其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所以,我們不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電子屏幕類產品,但是可適當接觸通話視頻及收聽音頻,如各種睡前故事或者音樂欣賞的APP都是不錯的選擇。
2~6歲的孩子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應該超過1小時,過多的使用電子產品會擾亂他們的注意力和睡眠,甚至影響社會、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案例
辰辰是我的兒子。
5歲之前,我一直沒讓他接觸電子遊戲。
後來我聽了專家的講座並學習了相關育兒知識,了解到完全禁止可能會讓遊戲變得更有『誘惑力』。
今年開始適當開放了幾種孩子可以玩的電腦遊戲。
一開始,兒子總是玩得停不下來。
後來我們約定,周一至周五每天玩一次,每次15分鐘;周末可以玩兩次,每次15分鐘。
開始幾天,辰辰還是容易忘記時間,不能及時關電腦,我時常提醒,也跟他發生了不少沖突,差點要改變開放遊戲的決定。
後來我意識到,既然是提醒上有問題,那就下載電腦鬧鐘來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在玩之前自己訂好時間,鬧鐘響了就關機。
並且設計了遊戲時間記錄表,讓孩子自己填寫。
自從有了電腦鬧鐘,辰辰基本都能自己停下來,還會很認真地填寫遊戲記錄表。
有時候,鬧鐘剛響,他就停下來,很得意地對我說:『零誤差哦』這之後,大家再也沒有因為玩遊戲而發生不愉快。
分析
這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的過程。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更多地問『為什麼、怎麼做』,對遊戲充滿好奇心。
我沒有一味阻止,開始引導孩子有規律、有計劃地接觸電子遊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社會性快速發展時期,規則意識逐步形成,但對於規則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自律的程度。
所以。
當我和兒子約定好使用規則後,他經常會出現不遵守規則的情況。
意識到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自律能力需要父母的堅持和引導之後,我下載了電腦鬧鐘並制作了遊戲時間記錄表。
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的方法頗見成效,辰辰玩遊戲越來越自律啦。
建議
在這個年齡階段,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平衡真實生活和虛擬世界,幫助他們建立電子產品的使用規則,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所以建立明確的規則尤其重要,包括什麼時候可以用,用什麼類型,可以用多長時間,都有一個預先的計劃,需要嚴格執行。
6歲以後的孩子
父母需要繼續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習慣,實行規則。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探索外界的願望非常強烈,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或者電子信息技術,探索世界。
例如,查找信息,語音輸入,電子地圖的使用,影像工具的探索,嘗試編程的基本概念,等等。
案例
有一天,6歲的大寶趁我在照顧弟弟的時候拿走了手機。
過了一會兒,他激動地說:『媽媽你看!』屏幕上顯示,他從地圖中找到了南極,並從地圖的圖片儲存庫中找到了他喜歡的企鵝。
孩子打開手機屏幕,找到地圖,然後按鍵輸入語音,點擊確定,然後『飛』到南極,再從南極地域中搜索出一張他喜歡的圖片。
分析
這是孩子完整獲得信息的過程,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裡,大寶完成了一個主動性的探索體驗。
6歲左右的孩子,認知能力迅速發展,求知和探索欲望非常強烈,在操作的過程中開始使用材料和工具,單一的認識某一事物和知識點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他們需要通過主動探索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形成一定的知識網或者邏輯結構,這個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建議
父母需要繼續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實行規則。
在與孩子分享如何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滲透知識點的內容,並且注意知識間的遷移和內在邏輯結構。
讓孩子明白,電子產品不僅具有娛樂的功能,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很多事情,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工具。
對爸爸媽媽說
●樹立正確的認識觀
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孩子們在未來無法避免地要通過手機等各種電子媒體來學習和生活,學會遊刃有餘地在真實和虛擬生活中切換,將會是一個必要的生存技能。
比如,《Peppa Pig》《小豬佩奇》一開始以電視節目出現,之後會有很多延伸,玩具店中有小豬佩奇家族的立體玩具,手機安裝APP也有相關的節目。
孩子在遊戲中獲得了多元化的經驗,這其中包括真實的遊戲,也有虛擬遊戲。
在虛擬和現實之間,孩子學習多感官地接收和處理信息。
●多重感官體驗遊戲的樂趣
動畫片《Cars》《賽車總動員》是男孩子的大愛,『喜歡』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沉迷虛擬世界的內容,則會讓孩子缺乏真實的經驗。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對虛擬世界的興趣,轉移到真實的世界中,繼續通過多重感官去體驗真實遊戲的樂趣。
利用賽車總動員中的玩具是從虛擬到現實的有效方法。
如家長和孩子一起用積木建造賽車場,或者和孩子一起扮演賽車、畫賽車,用泥膠做賽道等多元立體的經驗。
●進行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會玩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玩電子產品時也可以做到高質量陪伴,他們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在看動畫片時可以加入一些親子對話。
從虛擬到現實的過渡引導可以這樣做:假如陪孩子看動畫片或玩遊戲,可以安排孩子前半部分時間《15~20分鐘》專心看,後半部分安排為親子陪伴時間,用親子遊戲來延續孩子的虛擬經驗,例如『賽車總動員』系列的扮演、拼圖、繪畫等。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會讓孩子們對真實遊戲保持比較濃厚的興趣。
所以,對於發展快速的電子產品,我們其實不需要,也不能用隔離的態度來處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康正確的使用習慣和態度。
《超強未來父母手冊》中有段話引人深思:『科技正在迅速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父母的責任是把科技交到孩子的手中,讓他們擁抱科技,駕馭科技,有了科技的能力他們才有辦法解決科技世界的問題,以及抓住科技帶來的機會』
配圖/視覺中國
編輯排版/周珊
⊙文章版權歸《幼兒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