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表現,這是被寵壞的征兆!。《網路文章》

公安大學的罪犯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說過:『教育孩子要趁早,寵愛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溺愛,被溺愛的孩子沒前途』

被父母長輩寵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

但是也要把握分寸,畢竟,寵愛過了頭就會變成了溺愛。

如果孩子出現下面這 4點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一個孩子沒有規矩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吃飯時不等人齊就先吃,敲打碗筷,在盤中挑來揀去;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

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實都是缺少規則約束的結果。

同事過生日,她邀請朋友們到她家慶祝生日,朋友的兒子樂樂吃飯不好好吃,又哭又鬧要看手機,剛好樂樂媽媽的手機沒電,樂樂就各種無理取鬧,鞋子不脫掉就在沙發上來回打滾,還摔壞了同事的一個玻璃杯。

孩子小,調皮、愛玩、愛鬧是天性,但也正是因為小,可塑性極強,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並且還會察言觀色,在成長中,會不停地用自己的小聰明測試父母的底線。

這也導致時常會出現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互相談條件的現象——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了!』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走了』

『你不給我看手機,我就離家出走!』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孩子常常以哭鬧、不吃飯、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如果遇到一個沒有底線的爸爸或媽媽,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把這招,用得爐火純青。

下次再想要什麼東西,他接著哭鬧、打滾、發脾氣直到你滿足他為止。

其實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孩子拿來要挾父母的籌碼也越來越大。

總之,你怕什麼,他來什麼,這時候你再想好好管教,可能要花上更大的力氣。

被寵壞的孩子,自理能力大多都很差。

父母勤快和細心程度,往往體現在對孩子的照顧上,孩子在家除了吃喝拉撒,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因為爸媽早就打理好一切。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理和做家務,父母舍不得和過度保護,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然而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覺得自己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最後換來的卻是責備與挑剔。

孩子表現出的冷漠和自私,恰恰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容易。

其實,『被寵壞』的孩子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養出來的!以下這些教養方法和習慣,請大家引以為戒。

01

經常在孩子面前搖擺不定

很多家長是在很用心地教育孩子的,還給孩子立下很多行為、習慣規矩,但是當孩子破壞規矩的時候,又總是『說一套做一套』,隨意破壞自己立下的規矩,任意收回自己說過的話。

時間長了,孩子認為一切規矩都是有縫隙可鉆的,家長的心是軟的,是可以隨便欺負,這時家長的權威蕩然無存,也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02

要什麼給什麼

家長屈從於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沒有原則,沒有要求。

如果家長不對孩子的物質和精神給予適當限制,他想要什麼想幹什麼都會被滿足,那麼,時間長了他的欲望也會被無限放大,這種心理需求會一直延續到成年後。

03

包辦孩子的一切

過度照顧,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應該做的也不讓孩子做,一個從小不會收拾自己弄亂的玩具的孩子,長大後的規則意識也很淺薄。

0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當孩子講出罵人的話,家長還當笑話聽;當孩子犯了明顯的錯誤,家長總是為他辯解,站在他的一方。

時間長了,孩子會對對錯的范圍模糊化,也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總有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高爾基曾說:

『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好好教育他們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給孩子的最多的愛都不為過,但方式不對才是大問題。

如果借著愛的名義,逾越了為人父母的界限,愛就會演變成傷害。

溺愛孩子的這幾種表現

你們家有人『中招』了嗎?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