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在《精神病學前沿》雜志上的研究表明,父親參與養育與其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出現抑鬱症狀的風險較低有關。
寶爸參與育兒,抑鬱風險低
研究人員對來自美國5個不同地區共881名低收入、種族差異的父親進行了家庭訪談。
他們在孩子出生後一個月,控制了社會和人口統計學變量,檢查了三個養育子女的指標:父親與嬰兒相處的時間,育兒自我效能感與對嬰兒的物質支持。
他們還使用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定期(出生後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評估父親的抑鬱症狀。
結果發現,這三項指標中,父親與新生兒相處的時間越長,自我效能感和提供物質支持的能力越高,他們在第二年的抑鬱症狀發生率就越低。
研究人員還發現,隻有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與更高的臨床抑鬱症風險相關,1個月後出現臨床抑鬱症狀的父親比例為10%,6個月後為15%,12個月後為12%。
論文第一作者Olajide N. Bamishigbin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在嬰兒出生後不久更多地參與育兒的父親,一年後抑鬱的可能性較小。
在我們的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些原因,即父親更多參與養育子女會致抑鬱減少。
例如,在嬰兒期參與更多的父親可能會覺得作為父母更有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父親』這一角色也會更加滿意,這可能有助於降低抑鬱症狀』
爸爸參與育兒,更有好處
這項研究是第一次集中於對來自不同種族/族裔背景的低收入父親進行大范圍的社區抽樣調查的其中一個,並為進一步研究新爸爸福利鋪平了道路。
雖然先前的研究集中於將父親的參與作為母親和孩子關注結果的一個結果或預測因素,但這是第一個研究嬰兒出生後第一年內父親早期參與和後來的父親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Bamishigbin說:『家庭研究人員越來越認識到父親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整個家庭的功能。
作為研究人員,我們非常關心父親的健康,也很高興能成為這一成長領域的一部分』
本研究的結果對未來研究父親參與的因素、早期介入的影響、父母自我效能感與抑鬱的關系以及父親與母親抑鬱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強調,對這些和相關變量的深入理解可能有助於設計生育幹預措施和制定公共政策。
Bamishigbin補充道,『在我們的研究中,更多的早期參與與後來較少的抑鬱有關。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如果父親能盡早、經常地與嬰兒相處,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整個家庭的健康狀況可能會更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實行帶薪陪產假政策,讓父親有機會更多地參與到孩子身上,在他們的生命早期獲得作為父母的信心,而不必擔心他們的經濟安全,也有助於讓父親們有更多的機會與孩子們相處,成為塑造更健康、更繁榮的後代的一部分。
反過來,這可能會改善整個家庭的福祉』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